《北京的春节》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北京的春节》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艺术特色

春节,在我国是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此文记叙全面详尽,但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者是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特别是文中,引用的民间俗语、事物称呼更是纯正的北京话,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的生活气息。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

“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除夕是年前的一个高潮,人人穿新衣、贴门联、挂年画、灯火通明、爆竹声声、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真是红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

第二部分从年初一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其中重点是元宵节。这部分把元宵节与除夕元旦作对比,再具体介绍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广场上放花盒,燃火判;满街是赏灯的人流;家里也张灯结彩,还吃汤圆,等等。

最后,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

老舍写此文,是写“闲在”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里,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

不过年,就不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在文章中,人们看到的“除夕是热闹的”,“元旦是体面的”,“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爱好与追求。

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中华民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叙事为主,叙事中隐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文章在写作上,风土气和人情味相得益彰。忆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

“祭祖祭神”与“用糖粘住灶王的嘴”;图“吉利”和“逛庙”的习俗,隐隐透露出旧社会“怕鬼怕神”的心态,“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由今昔对比,老舍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的春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