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如题所述

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之一,肯定具有某些不可超越的优越性和特性。
一、灌输
1.灌输的含义
灌输,顾名思义就是灌溉输送,和灌水的道理一样。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概念,就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2.灌输的特点
在含义中,我们把灌输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有的概念,因此灌输又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面性。作为思想政治特有的人灌输,要保证其灌输内容的正面性。即我们给别人灌的水一定是清水而不是污水。这里的清水就是马克斯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正确理论知识。
第二、技巧性。灌输作为传播知识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像灌水一样,要讲究灌水的方向、大小、多少等。从而保证灌输条理清晰,易于人接受。
第三、强制性。给别人灌水时,不管别人愿不愿意都要。你口渴了,我给你灌。你口不渴,对不起,我依然给你灌。我的水不以你的主观心情而定,而依你的客观需要而定。
3.灌输的必要性
首先,之所以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教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在我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但青少年知道的并不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发的产生。
其次,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他们就会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的影响。
4.灌输的优缺点
灌输的好处主要是把知识快速的传播给下一代,传播效率高,有利于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灌输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具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如接受者受个人因素影响可能对传播者产生抵制,传播信息的抽象使许多内容难以理解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另辟他径去寻找更有利于辅助学习的方法。
二、疏导
1.疏导的含义
什么是疏导?疏导,就是疏通引导的意思,就是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给予解惑答疑,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认识问题,以排除他们学习中的障碍。 2.在教育中强调疏导的原因
了解了疏导的含义,我们应该对疏导有了一定的把握,我们既然强调疏导的作用,就说明疏导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探索在教育中强调疏导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希望丰富自己的知识,思量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有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足,所以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说服诱导,以提高思想认识,而且青少年学生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企图有“堵”的方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应该像大禹治水一样,重在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就只能对话,以理服人,而不能压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颜回对孔子的循循善诱作了很高的评价,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的诱导能充分调动学生为学谋道、求仁、向善的积极性。此后,循循善诱便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3.如何进行疏导?
作为教育的一种优良传统流传至今,我们要继承疏导这一积极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教育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要注重摆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即使学生有了缺点、毛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也要注重疏通思想,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抗。学生与教师一旦处于对立面教学活动便难以为继。
第一,思想疏导有赖于对学生思想准备和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理解,即医学上所说的“对症下药”。学生的表现自有理由,教师需要先弄清楚单凭主观判断加以批评、指责,会让学生感到委屈、痛苦,师生一旦没有共同语言,疏导也就难以起作用了。
第二,就是要注意把握引导的方向。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精力旺盛。这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表现,不可一味要求他们要安安静静,循规蹈矩,像大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第三,疏导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教师要给予启示、指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注意肯定,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
疏导在教育中的作用固然强大,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但是一味强调疏导,忽视对学生灌输新知识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三、灌输与疏导是统一的
1.单一灌输的片面性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正面的宣传教育。正面的宣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首先,青年学生对于在我国占统治地位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道的并不多,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其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外界事物都很感兴趣,为了不让他们被错误的思想侵蚀,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具体灌输过程中,尽管采用的是启发式教法,并且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开路,但由于受教育者主体差异的存在,我们就很难保证他们都去听了,都理解到位了,都听懂了。因此,如果一味的灌输而不去引导帮助学生,那么学习结果可能是:对知识理解不到位、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心理。为此,很有必要在灌输的同时对受教育者加以疏导,让他们的思路步入正轨,如此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6
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之
一,肯定具有某些不可超越的优越性和特性,但是二者为什么又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来仔细探讨一下。
一、灌输
1.灌输的含义
灌输,顾名思义就是灌溉输送,和灌水的道理一样。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概念,就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
2.灌输的特点
在含义中,我们把灌输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有的概念,因此灌输又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正面性。作为思想政治特有的人灌输,要保证其灌输内容的正面性。即我们给别人灌的水一定是清水而不是污水。这里的清水就是马克斯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正确理论知识。
第二、技巧性。灌输作为传播知识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像灌水一样,要讲究灌水的方向、大小、多少等。从而保证灌输条理清晰,易于人接受。
第三、强制性。给别人灌水时,不管别人愿不愿意都要。你口渴了,我给你灌。你口不渴,对不起,我依然给你灌。我的水不以你的主观心情而定,而依你的客观需要而定。
3.灌输的必要性
首先,之所以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教育,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在我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但青少年知道的并不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发的产生。
其次,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他们就会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的影响。
摘自《百度文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