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淡水鲈鱼水太浑怎么办

如题所述

  应对措施
  1.控制合理放养密度,根据自身的养殖水平和鱼塘硬化设施,周边水源条件规划合理的放养密度。
2.改变旧的养殖观念,少治疗式养殖,做预防性管理。避免游水之后再用药,特别是使用杀藻较强的硫酸铜,甲醛等,降低使用的频次和单次的使用量。根据天气和鱼摄食情况,提前做好预防性消毒,使用较温和的二氧化氯等。
3.做好定期杀虫、消毒工作,拉大两次消毒之间的时间间隔。消毒之后,水体的有益藻类和菌类都会被杀死,菌藻失去平衡,水体的有机物不能被分解吸收。做好补菌工作和引进新鲜藻种。
4.勤改底。海鲈鱼塘投喂量大,塘底沉积物多。平时使用净水类产品,主要是将悬浮物絮凝沉底,没有达到分解利用。利用多种方式改底,如海为公司的消毒先锋、底改先锋,主要是通过氧化成分来,氧化塘底有机物,减少塘底耗氧。海先锋光合素配合沸石粉使用,将有机物分解成藻类能够吸收利用的营养盐。
鲈鱼的生长环境
  1、自然分布
  分布在在非洲的河系以及亚洲和澳大利亚的沿海及河口。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在发展尖吻鲈的养殖。1975年泰国尖吻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推广养殖,已成为世界是那个尖吻鲈养殖和苗种生产的主要国家。海南、深圳及中山等地进行养殖。
  2、生活习性
  温热带近岸鱼类。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分布。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在沿海水域栖息和觅食,喜缓缓而流的清水。
  3、食性
  肉食性鱼类,体长1~10cm尖吻鲈,胃内20%浮游植物,其余为小鱼虾。较大者为肉食性,70%为虾,30%为小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9
淡水鲈鱼的养殖可以参考以下几:
一、池塘建造
1、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
2、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
3、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
4、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5、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
6、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
1、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方可投入暂养池(盐度1‰)。
2、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要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
3、下池第2 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
4、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
5、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
6、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 克、 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
7、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时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三、饲养管理
1、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
2、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3500尾/亩。水深1.5米以上, 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
3、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C,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
4、每月还要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 次,每次连服3 天。
5、同时定期用 0.4ppm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
6、每天做好巡塘管理,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四、疾病防治
1、鲈鱼抗病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
2、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