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中声旁表意的有

请举例说明,4-5个例子,分析一下声旁表意义

汉字为表意文字,不仅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表意,
形声字也表意;形声字不仅形旁表意,声旁也表意。例如
“蛆绷”和“梧桐”,如果把“蛆叫”和“梧桐”的声旁“丘引”和
“吾同”取消,只剩下“虫虫”和“木木”,人们就不知道“虫
虫”和“木木”是什么;如果取消形旁“虫虫”和“木木’r,用
“丘引”和“吾同”作为表达工具的“汉字”,人们还是可以就
语境去推测出它的意思的。可见形声字的基本意义是表
现在“丘引”和“吾同”这些声旁上面.不是表现在““虫虫”
和“木木”这些形旁上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声字的声旁
表意功能要压倒形旁。
形声字声旁表意,前人早已觉察到‘,汉代《说文解字》
(尔雅》《释名》一类文字训话专著中,即可见到利用声旁训
释字义的字例。如:“古、故也”,“遇,偶也”,“智,知也”之
类。到了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古之字书皆从右
文。凡字,其类在左,共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
谓右文者,如戈,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日钱,歹
面小者日残,贝之小者日贱。如此之类皆以美为义也。”
(见沈括《梦溪笔谈》)这里讲的“右文”,即形声字的声旁。
清代文学家段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常常用“凡从
某声多有某义”来解释字义。如:凡农声字皆训厚;凡从辰
之字皆有动义;凡宛声字皆取委曲意;凡从雨声之字皆兴
起之意;凡从奇之字多训偏。段注利用“右文’,来分析字义
的达88处之多。
下面以“茎”为例具体分析声旁表意的情况。
茎,《广韵》:“直波为茎。”
径,《释名》:“水直波日径。”
径,《说文》:“步道也。”言其道直。
经、(说文》:“织也。”言纺织中之经线,有直义。
茎,《说文》:“枝柱也。”言草木直立部分。
,一痉,《说文》:“僵也。”指下肢肌肉抽搐,当然是纵向,自

然有直义。

颈,《释文》:“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言脖子直立肩
上。
胫,《说文》:“足胫。”言直立膝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组字以“直”义贯穿。概括
}鹅说,在波(直)为茎、径,在路为径,在弦为经,在草为茎,
在病为痉,在人体为颈、胫。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沈兼士1933年在长篇论文《右文
说在训话学上之沿草及推阐》中说:“(右文)综合一组同声
母字,而抽绎其具有最大公约数性之意义,以为诸字之共
训,即诸语含有一个共同之主要概念。”根据这一理论,“右
文说”不是就形声字旁那一半立说,而是就声旁这一半立
说,并且不是着眼于单个的声旁,而是研究一组声旁所包
含的意义核心。
同一声旁的形声字有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义,
也就是说同一声旁表示几组同源义。如:从皮的声旁分为
三组:破、坡、颇、跋等有倾斜义;被、披、帆等有“在……之
上”义;破、赃等有分开义。这是由于人类信息量不断增
长,迫使语言文字产生一音多义,一字多义现象。
形声字声旁为什么会有表意功能呢?清代黄承吉说:
“古人制字之义,必起于声者,何也?盖语原自性生,而字
本从言起”,“从言制即从声制,可见字义皆起于右旁之声
也。由声而有字,由字而后加以偏旁,偏旁原即是字,然必
先取此字而后以偏旁加之,则可见凡制字必以为声之字立
义在前,而所加之偏旁在后。”(《字话义府合按》)近代刘师
培在研究汉字字源时也说:“古代之字,只有右旁之声,而
未有左旁之形。近世恐其无区别也,乃加左旁之形以示区
别,故右旁之声,纲也;左旁之形,目也。”(《文章原始)))并
举例说:“仑字含有‘分析条理’之意,上古之时,只有仑字。
就言语而言则加言而作论;就人事而言则加人而作伦;就
丝而言则加丝而作纶;就车而言则加车而作轮;就水而言
则加水而作沦……是论、伦、纶、轮、沦诸字,皆由仑字之义
引申也。”(《小学发微》)这些论说已涉及到汉字形声字的
形成途径。有很多最初的形声字就是由于在本字基础上
再加形旁而构成的,这样本字变成声旁,自然也就表意了,
加形旁通常是为了明确字义的类型。“声义同源”,也已被
现代语言学研究证实。
汉字声旁表意的事实,给我们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在
理解汉字的意义时,不能仅仅盯住形旁,还应该注意它的
声旁,并将表示意义类别的形旁和表示具体意义的声旁结
合起来,才能全面地理解汉字的意义;二是同声旁的形声
字,意义往往相通,因此.汉字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特
67别有系统性的,我们应该系统地把握它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认识和理解汉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1
惛: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

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钫:横断面为方形的钟。

诽:用言语非毁人。

鳊: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这些形声字大都是在母字上加注意符以表示其引申义的分化字,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充当它们声旁的那个字的引申义。这引申义既可以本字的引申义,又可以是常用假借字的引申义。例如上文所举的“钫”,就是“方”字的假借字方圆之“方”的引申义。

如果母字本身就是一个形声字,往往用改变它的形旁的办法来造表示引申义的分化字。如“氧”、“氢”、“氮”等字,氧气本作飬气,氢气本作轻气,氮气本作淡气,后造出形声结构的“氧”、“氢”、“氮”,可以看作从气飬省声、从气轻省声和从气淡省声,这些字既可以看作一般形声字又可以看作从母字省声的字,如果采取后一种看法,那么这里的飬、轻与淡,也可以认为有表义作用。

参考资料:http://jwc.wfu.edu.cn/jpkcfl/gdhy/bbs/Showbbs.asp?bd=8&id=455&totable=1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24
惛: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

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钫:横断面为方形的钟。

诽:用言语非毁人。

鳊: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