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鞭炮声音的词

如题所述

1、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2、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3、噼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释义】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4、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5、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拓展资料

造句:

一、震耳欲聋:

1、过年了,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2、特别怀念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出去放鞭炮,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3、枪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4、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5、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终于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二、响彻云霄:

1、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战士们如狼似虎般冲下了山。

2、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响彻云霄: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

4、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欢乐的歌声响彻云霄。

5、联欢会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云霄。

三、噼里啪啦:

1、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2、她说起话来噼里啪啦,节奏很快,快人快语快性子。

3、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传来,一束束烟火在夜空中绚丽绽放,五光十色。

4、雨越下越大,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从空中落下。

5、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我就想能做点什么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如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升起在城市的上空,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理想,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四、此起彼伏:

1、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2、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烟花晚会上,各式各样的烟花,此起彼伏,令我和妈妈看的应接不暇。

3、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

4、球场上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双方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

5、这里的群山此起彼伏,很好看。

五、噼噼啪啪:

1、春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2、雨点击在窗户上,噼噼啪啪,在玻璃上,画下了一幅幅优美的春雨图。透过玻璃,你看到的是迷人的景色。

3、随着噼啪的爆裂声,金黄色的玉米粒变成了雪白的米花。

4、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天色渐暗,天空纷纷洋洋飘起雪来,一片片雪花洒落商州,给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年节喜庆。

5、他们噼噼啪啪地鼓掌,如痴如狂地赞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6

1、劈里啪啦:同劈里啪啦,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4、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5、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6、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7、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8、声振屋瓦: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第2个回答  2020-05-27
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2、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3、噼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释义】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4、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5、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拓展资料造句:
一、震耳欲聋:1、过年了,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2、特别怀念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出去放鞭炮,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3、枪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4、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5、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终于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二、响彻云霄:1、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战士们如狼似虎般冲下了山。
2、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响彻云霄: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
4、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欢乐的歌声响彻云霄。
5、联欢会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云霄。
三、噼里啪啦:1、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2、她说起话来噼里啪啦,节奏很快,快人快语快性子。
3、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传来,一束束烟火在夜空中绚丽绽放,五光十色。
4、雨越下越大,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从空中落下。
5、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我就想能做点什么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如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升起在城市的上空,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理想,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四、此起彼伏:1、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2、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烟花晚会上,各式各样的烟花,此起彼伏,令我和妈妈看的应接不暇。
3、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
4、球场上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双方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
5、这里的群山此起彼伏,很好看。
五、噼噼啪啪:1、春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2、雨点击在窗户上,噼噼啪啪,在玻璃上,画下了一幅幅优美的春雨图。透过玻璃,你看到的是迷人的景色。
3、随着噼啪的爆裂声,金黄色的玉米粒变成了雪白的米花。
4、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天色渐暗,天空纷纷洋洋飘起雪来,一片片雪花洒落商州,给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年节喜庆。
5、他们噼噼啪啪地鼓掌,如痴如狂地赞美。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第3个回答  2019-04-12
形容鞭炮的声音的词语有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等。
词语解析:
一、劈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解释】:象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出处】:现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彩娥说着,就用手摇了摇地畔上的一棵枣树,熟透的红枣子就劈里啪啦在少安周围落了许多。”
二、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解释】: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出处】:现代余华《活着》:“地上坑坑洼洼,满是尸体和烧毁了的大炮枪支,烧黑了的军车还在噼噼啪啪。”
三、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现代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四、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五、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出处】现代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六:“他的步子越走越慢,这一切模糊的感觉,此起彼伏地在他脑子中翻腾。”
第4个回答  2016-11-05
形容鞭炮声的词语:

噼里啪啦 劈啪啪 啪啪啪 此起彼伏 响彻云霄 震耳欲聋

形容鞭炮声声的句子:

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烟花发展到“集百巧于一架”的组合焰火,经久不息,蔚为壮观。烟花诗词步入灿烂辉煌。诗词借烟花为载体,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明人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明代烟花提升到高级烟火戏,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烟花诗词琳琅满目。上乘之作当首推这首诗作。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

明人黎淳《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诗文讴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道光皇帝诗曰: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清代烟花跃入历史鼎盛期。清廷每年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诗文一展中华儿女练武卫国、不甘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

宋朝诗人陈与义《除夕两首》: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这些诗词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正月初一迎新“开门爆竹”。

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苏诗浓墨重彩“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展烟花文化“励我奋进,催我自新”的深厚意蕴。

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乾隆戊寅(1758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克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中国实业》: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唐诗《早春》中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但也称“爆竹”。

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赶紧拿了鞭炮,急急忙忙跑到马路上。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放鞭炮!我马上从爸爸手中接过一串已经点燃的鞭炮。闭上眼睛把竹竿伸得老远老远,只听“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就闻到一股火药味。忽然“砰”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哟,不知是谁放的“高升”落到了我的头上。这下可把我打痛了。不过,虽然头上挨了一下,可我还是非常高兴。这天夜里,睡梦中我还在放鞭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