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产茶历史悠久<sup>[]</sup>

如题所述

湖南产茶有文字最早记载,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该书有荆地(今湖南及湖北之大部分地域)产“三帮底贡蕨茗”、“贡蕨茗”即贡茶,贡茶自然是优质名茶了。这就是说2500年前湖南就产优质茶叶了。

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文献中有“槚一笥”的披露,“槚”即茶,此表明西汉时代,即2000年前湖南就已用茶叶作随葬物,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必定是好茶了。

西晋时(公元265~317年)湖南名茶大露头角,据此时的《荆州出土记》记载,武陵七(十)县通出茶,最好。西晋的武陵即今之龙山、常德、汉寿、沅江(西)、桃源、溆浦、古丈、黔阳、绥宁、通道、靖县、新晃、凤凰、花垣等所围绕的25~26个县(市),几乎包括湘西全境。

南北朝《茶陵图经》中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茶陵的这一“茶”字,在我国各县县名中是唯一的。

唐代(618~906年)湖南茶叶产区已分布到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茶地相当于现今的40余个县(市),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kg。当时的名优茶品种有衡山团饼、石廪方茶(衡山)、邕湖含膏(岳阳)、零陵竹间茶、渠江薄片(安化与新化)、益阳团茶、麓山茶(长沙)、西山寺炒青(常德)、灵溪芽茶(永顺、保靖等县)、碣滩茶(沅陵)等,其中如常德的“西山寺”青绿茶,唐代大诗人刘锡禹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新芽连春播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监波色不如”。千年后的今天,读了此诗,也为西山寺炒青绿茶的“花貌、清冷”所吸引。

宋代,湖南茶出潭、岳、辰、澧、鼎等五州,茶分26茶,其中名优茶品有独行灵茶(潭州,今长沙)、潭州茶末、岳麓茶(长沙)、绿片、片金、金茗(以上三种均产于长沙)、邕湖含膏(岳阳)、黄翎毛(岳阳君山)、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以上五种均产岳阳)、双方、绿芽、大方茶、小方芽(以上四种产岳、辰、澧州)、鼎州芽茶、衡山茶、云山茶等。

元代(1279~1368年)湖南的岳阳、常德、潭州等处均设有榷茶提举司,行茶叶专卖政事。

明代(1364~1644年)湖南茶叶据《本草纲目》记述:“楚之茶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和茶陵”。

清代继承之前的名茶,同时对形成名茶的环境条件有所考察,乾隆28年《宝庆府志》认为“茶以生于崇山峻岭者为贵”,又记载“茶,五属俱产,新化为多,其乐安村山出者,叶细而味甜,较诸茶颇佳”;并认为茶叶品质随风土而异,据康熙二十七年《临武县志》记述:“茶产西山味颇苦,性凉,食之解毒”;陶澍认为安化茶之优于新化茶是“斯由地气殊,匪因人工巧”;光绪十四年的《湖南全省掌故备考》说“常德府茶惟南乡安化界产者颇佳”。

到了20世纪10~40年代的民国期间,主要继承前代名茶,有《湖南茶产概况调查书》(1935)和《湖南之茶》(1942)两书记载。质优而量多当推六岗茶(资水南岸)、大庸之毛坪茶、桃源沙坪茶、古丈茶、五盖山茶(郴县)、岭东茶(江华)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茶叶事业,中间尽管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但在茶园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提高取得了很大成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