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四保存”的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1.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

古建筑的形制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等。每一个朝代的建筑布局都有它的特点,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情况、民族和地区的特点、思想信仰等内容。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每一个时代的布局都有所不同,因为它们都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着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也都是如此,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作为历史的物证、多民族文化的物证,如果改变了原状,或张冠李戴乱了套,这个古建筑的价值就损失了。

2.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

古建筑的结构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种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各个时期和各种建筑物的结构方式都有所不同,它们是建筑科学发展进程的标志。建筑结构也是决定各种建筑类型的内在因素,如同人的骨骼,什么样的骨骼出现什么样的体型。如果在修缮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结构,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就会遭到破坏。还要十分注意的是,一些特殊形式的结构,比如佛光寺大殿顶部的人字义手(唐代)是国内仅存的孤例,万一损坏需要加固时,绝不能在当中加顶一根蜀柱。佛光寺文殊殿的复梁(金代)、朔县崇福寺观音殿的大义手梁架(金代)、赵城广胜寺的大人字梁(元代)、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悬柱结构(明代)等等都是有特殊价值的结构,在维修工程中是一点也不能改变的。砖石结构、铜铁结构、竹篾结构也都有其时代、地区、民族等的特点,在修缮工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要随意改变。

3.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

古建筑中的建筑材料种类很多,有木材、竹子、砖、石、泥土、琉璃、金、银、铜、铁等等。它们都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需要而选择使用的,什么样的建筑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材料产生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形式,都是要合乎力学原理的。木材的性能产生了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构,砖石材料产生了叠涩或栱券式的结构,铜铁金属必然要用铸锻的方法才能建造。因此,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更替、组合,它反映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如果我们随意用现代化的材料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材料,将使古建筑的价值蒙受巨大的损失。纵使你能用新的材料把古建筑的形式、构件、外观、结构等都模仿得非常相像,甚至可以乱真,但是这座古建筑只剩下了躯壳,它的灵魂已经飞上九霄去了。它那几百年几千年的经历也就一扫而光了。所以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一定要保存原有的构件和材料,想尽一切办法护存它的“本质精华”。原构件只是为了安全的需要确实必须更换时也要用原来材料来更换,原来是木材就用木材,原来是砖石,就用砖石。最好是原来是松木就用松木,原来是柏木就用柏木,是什么硬杂木就用什么硬杂木。

现在有些人对水泥十分欣赏,极力推行用水泥来代替古建筑原来的砖石和木材。其理由,一是水泥坚固,二是木材缺乏,三是水泥现代化,可能还有别的说法。乍听起来似有道理,但实际考查一下并不如此。我们曾经调查过多处近代纪念建筑,凡用石料修筑的,至今完好无损,而用水泥修造的,则多已产生裂缝或崩塌,有的甚至土崩瓦解了。水泥作灰浆勾缝、铺顶更不可用,很难做到其不漏雨渗水。木材缺乏是事实,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用于古建筑修缮的木料数量实在不多,恐怕只占全国用材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为了保存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计划部门是肯予支持的。至于说水泥比木材坚固也未必。佛光寺大殿的柱子梁架已经有一千多年,仍然十分坚固,如果保护得好,再过一千多年也还是坚固的,水泥恐怕就难说了。再说水泥的性能与木材完全不同,很难捏合在一起。一位国际上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英国人费尔登教授在清华大学讲学时曾说:“水泥是古建筑维修工作中的大敌。”我们很赞赏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让水泥的运用在古建筑维修工作中泛滥成灾。

4.保存原先的工艺技术

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方可成功。我们认为新创作、新设计不必复古,应该推陈出新,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修缮古建筑则正与之相反,就是要“复古”,“复”得越彻底越好。陈毅同志在四十多年前全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曾经说过:“对文物古建筑千万不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经过改造的古建筑就不是文物了。对古建筑维修的工艺技术,我认为应该提出“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口号,而不要改革和创新。例如油饰彩画中的地仗,原来是三麻五灰、七麻九灰的,绝不能把它改成一层厚厚的油灰或是其他的做法。瓦时的灰背按原来传统做法是要拍打出浆,晾干后再瓦,绝不能不加拍打,尚在出水的情况下就把瓦上去。因为这种工艺程序不仅是保存原来传统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与坚固问题。许多古建筑维修工程的例子说明,不按工艺程序操作施工的,很快就出了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