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如题所述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注意】不同于诽谤的“诽”。

3、隅:音yú,角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为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2

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2个回答  2009-05-21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意思是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08510.html?si=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8-05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向的《戴子曰》。它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愤怒不启发,不悱恻不表达,只看到一个角落而不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他就无法再进步了。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在思考和行动中,我们应该具备积极的情感和表达,同时要有广泛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思考。如果我们对问题没有愤怒和激情,就无法激发我们的动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没有悱恻之情和表达能力,就无法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他人。而且,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角落而不去思考其他可能性,就会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无法得到更广阔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情感和表达,同时要拓宽我们的视野,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进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