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的东西

①荷的介绍
②梅、兰、竹、菊、荷的品格
③荷的新价值
④《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藕说》、《我爱莲有实》三文关于写“荷”的异同点。
⑤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⑥荷与我们的生活
⑦名人与荷
选3个进行介绍(每题200~250字)
杜绝答非所问

一、荷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 之一。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糊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荷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荷花文化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管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三、荷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荷花文化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我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四、荷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荷花文化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 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
五、荷文化的光大---近代荷花文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荷花也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贺将一百颗大贺莲种子,送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鉴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副委员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16
1. 学名:Nelumbo nucifera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芙蓉、水华、水芙、水旦、 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等

科属:睡莲科、莲属。本属植物含两种,另一种为美国黄莲N.pentapetala 产于美洲。

荷花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和大洋洲。除我国外,日本、苏联、印度、 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

我国在人工栽培前,早有野生的 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该化石 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系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ll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 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 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

如今,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莲花河附近,仍有大片野生 荷花。 荷花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纬19度左右),北至黑龙江的富锦(北纬47.3度),东 临上海及台湾省,西至天山北蔑,除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2000米,在秦岭和神农架的深山池沼中也可见到。 本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省武汉地区已成为近代荷花品种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 四川眉山县有个三苏祠,祠内砌有荷花塘,塘中有亭曰:瑞莲亭。亭拄上有一幅楹联, 题的是:"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的诗,荷花在中国各地 以它特有的风韵到处盛开!

荷花为窃根水生花卉。藕是荷花横生于淤泥中的肥大地下茎。藕的 横断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道,这是荷花为适应水中生活形成的气腔。此种气腔在叶 柄、花梗里同样可以见到。 在茎上还有许多细小的运输水分的导管,导管壁 上附有 增厚的粘液状的木质纤维素。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折断拉长时,使出现许多白色相 连的藕丝。老藕的丝尤多于微藕。 种藕的顶芽叫"藕苫",被鳞片包着。它萌发后抽出白嫩细长的地下茎,称为 "藕带"。藕带分节,节的周围环生不定根。节上抽叶和花。从藕带先端形成的新藕叫 主藕,旺盛者有4-7节藕筒,简长10-25厘米,直径约6-12厘米。主藕 上分出支藕叫子藕;从子藕再长出的小葱称孙藕,常仅1节。藕的大小、形态、色泽、生 藕的迟早、入泥深浅、品质风味等,均因品种而异,又受栽培和条件的影响。 叶大,直径可达70厘米,全线,呈盾状圆形,具14-2l条辐射状叶脉。叶面深绿色、 粗糙、满布短小钝刺。刺间有一层蜡质白粉,故能使雨水凝成滚动的水珠。

所谓"掉拂 珠碎却圆"(唐·杜甫诗句),赞美的正是雨后荷花特有的动态景观。叶背谈绿,光洁无毛, 脉隆起,中央有圆柱状叶柄挺举荷叶出水。柄上倒生较密刚刺,叶柄与地下茎相连处呈白 色,水中及水上部分则为绿色。

叶分三种:以顶芽最初产生的叶,形小柄细,浮于水面,称为钱叶,或叫荷钱;最早 从藕带上长的叶略大,也浮于水面,叫浮叶;后来从藕带上长的挺出水面的叶叫立叶。无 论是钱叶、浮叶或立叶,出水前均相对内卷成棱条状。立叶依生长早晚,其大小、高矮、 顺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阶梯和下降阶梯。在新藕形成时抽出的立叶,比前张大而刚刺较短, 叫"后把叶",在其前方再出现一张形小、柄短、叶背微红的叶,叫"终止叶"。人们只 要辨别出终止叶,就能找到泥中新藕的方位。

荷花的花原基着生于藕带处芽内、幼叶基部的背面;花单生、两性;萼片4-5,绿色, 花开后脱落;营长桃形、桃形或圆桃形,暗紫或灰绿色;花有单瓣、复瓣、重台、千瓣之分,色有深红、粉红、白、谈绿及间色等变化;花期6-9月,单朵花期只3-4天,多展开 午闭,千瓣类能开10天以上;花径最大可达30厘米,小者不足10厘米;雄蕊60-450枚或 瓣化,花药之附屑物多黄色,花丝白色;校头顶生,子房上位,心皮多数分离,散生于碗 形、喇叭形的绿色花托内。花谢后膨大的花托称莲蓬,上有3-30个莲室,发育正常时,每 个心皮形成一个椭圆形小坚果。有时心皮"泡化"或瓣化,不能形成果实。 果实俗称莲子,青熬时果皮青绿色,老熟时变为深蓝色。果皮表面有气孔和保卫细胞, 表皮下有坚固而致密的栅栏组织,气孔下有一条气孔道,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缩得很小, 不让空气和水分自由出入,甚至能阻止微生物进入。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就保证了莲子 的长寿。它可埋在地层中千百年,而不致损坏,甚至还可用来播种发芽。50年代我国科技 工作者在辽宁普兰店的泥炭土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千年古莲子,当时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以 及苏联、日本等国的科学家,都曾用以进行发芽试验,获得了成功,称为古代莲. 莲壳内有种子,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种皮,内为富含营养的白色胚乳。在胚乳中央有绿 色而带口味的胚芽,俗称莲。

我国荷花品种资源丰富,约达200个以上。荷花品种分类是以荷花 人工栽培的历史演进为依据,并适当结合栽培应用的实际。种和种型是品种分类的前提, 其下以株型大小为一级分类标准,花的重瓣性为二级分类标准,花色为三级分类标准。凡 核于口径26厘米以内盆(缸)中能开花,平均花径不超过12厘米,立叶平均直径不超过24厘米、平均高不超过33厘米者为小型品种(碗莲);凡其中某一项超过指标,即列入大 中株型品种。 按此分类方法,包括3系5群12类28组。 现举具有代表性的荷花品种如下:

一、中国莲系

(一)大中花群 1.单瓣类 瓣数2-20。 (1)红莲组如\''''''''''''''''古代莲\'''''''''''''''' 等品种。 (2)粉莲组如\''''''''''''''''东湖红莲\''''''''''''''''等品种。 (3)白莲组如\''''''''''''''''东湖白莲,等品种。 2.复瓣类 瓣数21-590 (1)粉莲组如\''''''''''''''''唐婉\''''''''''''''''。 3.重瓣类 瓣数60-190。 (1)红莲组如\''''''''''''''''红千叶\''''''''''''''''等。 (2)粉莲组如\''''''''''''''''落霞映雪\''''''''''''''''等。 (3)白莲组如\''''''''''''''''碧莲\''''''''''''''''等。 (4)洒金莲组仅见1种,即\''''''''''''''''大洒锦\''''''''''''''''。 4.重台类 (1)红台莲组仅见l组1种,即\''''''''''''''''红台莲\'''''''''''''''' (\''''''''''''''''重台莲\'''''''''''''''')。 5.千瓣类 (1)千瓣莲组仅见l组1种即\''''''''''''''''千瓣莲\''''''''''''''''。 \''''''''''''''''千瓣莲\''''''''''''''''为荷中珍品,自古有之。其变态的花托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心, 花开放时外瓣层层谢薄,内层碎瓣(即小花瓣)不断增生,并旋转成两个或多个花心。 外观成双花心考称"并蒂莲",三个花心者称"品字莲",四个花心者称"四面莲", 多个花心者称"五子莲"、"绣球莲"等,均不结莲蓬。其实,这些都是一种\''''''''''''''''千瓣莲\'''''''''''''''' 的花态变异现象,不能各自成为品种。另有~种并蒂现象,即荷花的花芽在分化过程中, 受到某种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分成两个分生中心,进而发育成两个象是双脑胎的花蕾, 于是在一支花柄上并开两朵花,结一对莲蓬。此系偶然现象,亦非品种特征,不能遗传。

(二)小花群(碗莲群) 1.单瓣类 瓣数ll-200 (1)红碗莲组如\''''''''''''''''火花\''''''''''''''''等。 (2)粉碗莲组如\''''''''''''''''童羞面\''''''''''''''''等 (3)白碗莲组如\''''''''''''''''娃娃莲\''''''''''''''''等。 2.复瓣类瓣数2l-590 (1)红碗莲组如\''''''''''''''''案头春\''''''''''''''''等。 (2)粉碗莲组如,粉碗莲\''''''''''''''''等o (3)白碗莲组如\''''''''''''''''星光\''''''''''''''''等。 3.重瓣类瓣数 600~1300 (1)红碗莲组如\''''''''''''''''羊城碗莲\''''''''''''''''等。 (2)粉碗莲组如\''''''''''''''''小醉仙\''''''''''''''''等。 (3)白碗莲组如\''''''''''''''''白雪公主\''''''''''''''''等。

二、美国莲系

(一)大中花群 1.单瓣类 (1)黄莲组如\''''''''''''''''黄莲花\''''''''''''''''

三、中美杂种莲系

(一)大中花群 1.单瓣类 (1)红莲组如\''''''''''''''''红领巾\''''''''''''''''等。 (2)粉莲组如,\''''''''''''''''佛手莲\''''''''''''''''等。 (3)黄莲组如\''''''''''''''''金风展翅\''''''''''''''''等。 (4)复色莲组如\''''''''''''''''美中红\''''''''''''''''等 2.复瓣类 (1)白莲组如\''''''''''''''''龙飞\'''''''''''''''' (2)黄莲组如\''''''''''''''''出水黄强\''''''''''''''''

(二)小花群(碗莲群) 1.单瓣类 (1)黄碗莲组如 小金风 2.复瓣类 (1)白碗莲组如 \''''''''''''''''学舞\'''''''''''''''' 荷花的生长规律是.一面开花,一面结实,蕾、花、莲蓬并存。它在长江流 域的物候期为;4月上旬萌芽,中旬浮叶展开;5月中、下旬立叶挺水;6月上旬始花,6月 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花期;9月中旬为末花期。7、8月为果实集中成熟期;9月中、下旬下 地下茎(藕)成熟期;10月中、下旬为茎叶枯黄期。然后进入休眠。 整个生育期共约 160-190天。 荷花喜湿怕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池塘植荷以水深0.3-1.2米为宜。初植种藕,水位应在20-40厘米之间。在水深1.5米处,就只见少数浮叶,不见立叶,便不能开花。 如立叶淹没持续10天以上时,便有覆灭的危险。在生长季节失水,只要泥土尚湿,还不致死亡,可是生长减樱了,在10天之内灌水可以恢复。如泥土干裂持续3-5天,叶便枯焦,生长停滞;再持续断水4-5天,种藕便会干死。 荷花喜热,栽植季节的气温至少需15℃以上,入秋气温低于15℃时生长停滞。整个生长期内,最适为20。30℃。当气温高至41℃(水温只有26-27℃)时、对生长无影响。冬季气温降至0℃以下,盆栽种藕易受陈。 荷花喜光,不耐阴。在强光下生长发育快,开花早,但凋萎也早;在弱光下生长发育虽倡,开花迟,但凋萎也迟。荷花对土壤选择不严,以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粘土为宜。适宜的PH值为6.50它 病虫害少,抗氟能力强,对二氧化硫毒气有一定抗性。地下茎和根,对含有强度酚、氰等有毒的污水,会失去抵抗力而消亡。

在园林应用中,多采用分藕繁殖,因它可保持亲本的遗传特性,且可当年观花。如要培育新品种,须先进行授粉,然后播种杂交种子。采用播种繁殖的当年半数不能开花。 播种用新莲子或陈莲子均可。莲子无体眠期,随采随播也能萌发。播种适温为17-24℃,长江 流域一带以4月中、下旬至5月为适期;北方宜迟。由于莲壳象个密封仓,组织紧密坚硬,必须经过"破头"处理(即将莲子凹进的一端破一小口,露出种皮),然后投入盛有清水的器皿中浸泡3-5日,水深以浸汉莲于为度,每天换水1次。当漫种的莲于长出两三片幼叶时,便可在备有沃泥 的无孔小花盆内播种。播种时,将莲子卧放盆边,每盆l粒,徐徐按下,让莲背平泥面。当莲苗立叶挺出水面,便连泥脱盆移植于填有稀泥的较大中,注意勿让盆泥散落,也勿折损叶柄。池塘播种也要"破头"浸种,然后撤插在水深10-15厘米的池塘湖泥中。1周后可萌发新根撤叶,1月后浮叶出水。

分藕繁殖:若植于池塘,一般采用整技主藕作种。缸、盆裁时,主藕、于藕、孙藕均可用。 不论是塘桓还是缸、盆栽植,各类种藕都要具有完整无损的苫芽(顶端生长点),否则种后当年不易开花。清明前后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是分藕繁殖佳期。在池塘栽植时,先将 池水放干,池泥翻整耙平,施足底肥,然后栽愿。栽时左手托起藕身,右手握住藉的顶端一节,并 用中指保护苫芽,指向池心,将苫芽朝上,成20-30度角斜插入泥,并让尾节翘露泥面,一两日放水20-30厘米。缸(盆)栽荷,其操作方法基本同塘植,只是将种藕靠近缸(盆)壁徐徐插入泥中。

缸栽荷花的场地应选在避风的全光照处。家庭盆养要置于阳台上或院子里。实践证明, 在日照不足5小时的场所培养荷花,往往只长叶,难开花。 分栽初期无论塘植、缸栽,水不宜多,因浅水可提高土温,对莲苗早期生长有利。随着浮叶、 立叶的生长,逐渐提高水位,但池塘最深处的水位不得超过1.5米。缸植者,夏季应1-2日加水1次,碗栽小种则应每日浇水。浇灌荷花的水,若属地下水,须先引水缸中,经过日晒提高水温后 再用。

秋末冬韧,荷花已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不必经常浇水,缸盆内只须保持浅水即可。在北方,则应移入室内过冬。湖塘植莲,若塘泥肥沃,一般不施追肥;缸、盆栽者,如果基肥充足,也不必追肥;尤其是碗莲,肥多易腐,值得注意。在生长季节,发现荷叶黄痪,又无病斑,应追肥促壮。市场上出售的 各种速效氮素片肥,均可施用。若用农家肥,应充分腐熟,掌握薄肥轻施原则,并切勿污染叶片。 池塘内常有革命草、稗革等杂草,对荷花生长有影响。尤其是革命草,蔓延开来,荷花无力抗衡,有被"吃掉"的危险,故应及时割除。

5-6月正位荷叶迅猛生长之际,可使用除草剂,每 亩用量为25%除草醚1斤加25%敌草隆0.1斤。用药后,部分浮叶虽会受到药害,但会迅速长新叶,对生长无明显影响。缸、盆内杂草,应随时拔除;浮萍、藻类等既夺肥,又降温,影响水质,应随 时捞除干净。缸裁荷花,在长江流域带可以露地越冬。盆栽碗莲,须在严冬到来之前,投入不结冰的深水 池中,或移至室内,或深埋土中越冬。荷花生命力顽强,大塘荷花能抵抗一般病虫害。

缸、益植荷花病虫较多,常见主要虫害有:大蓑峨:俗称袋子虫;幼虫为杂食性害虫。6月中旬孵化出来后,爬至树枝上吐丝下垂,随风飘送至荷叶上,吐丝做袋护体,伸出头咬食荷叶和蕾柄。虫害严重时,一片荷叶背面可挂20-30 头,能将新老荷叶吃成千疮百孔。防治方法:盆栽者主要靠管理时随手摘除,也可用90%敌百虫,1500-2000倍加青虫茵800倍液喷杀。此药对危害荷叶的铜绿金龟子、黄刺蛾等,也有效。 蚜虫:以若虫或成虫群集于刚出水的卷叶、新叶、立叶叶柄和花蕾上,吸取汁液为害。虫害 严重时,新荷卷缩不展,花蕾萎蔫。1年可发生20余代,主要在4-9月间,尤以晚春和仲秋最烈。大量发生时可在缸、盆水中撤3%吱喃丹颗粒剂药杀;同时还可杀死潜入浮叶叶肉危害的格蚊幼虫。斜纹夜蛾:幼虫咬食叶、花和嫩柄,7-8月常大量发生。可喷50%锌硫酸乳油,或80%敌 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初发时可人工捕捉。

主要病害有:斑枯病和斑点病,都于6-9月发生在荷叶上,尤以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斑枯病: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使病斑周围组织坏死,干枯后变成谈褐色至深棕色的轮纹状大块病斑。斑点病: 病斑圆形,直径0.5-8毫米,上突下陷,浅褐色至黄褐色。这两种病对荷花的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均有影响。用25%可湿性多茵灵原粉早晚喷撤在荷叶上,或用甲基 托布津原粉喷撤,均可约收70%左右的效果。 荷花遗传育种研究近年在我国迅猛发展,成绩斐然。

首先是在细胞遗传学方面,如黄国振 等探讨荷花的重瓣化与染色体组型变异的相关性,首次发现荷花的重瓣化是由于某些染色体的结构发生 突变所致。黄国振又进行荷花的重瓣化及其遗传基础的探讨,发现重瓣在荷花遗传中为隐性性状。

其次,在育种的任务和方向上,主要选育各色大花重瓣与小花重瓣,花、实兼用,耐朋及深水荷花新品种。近年侧重黄色重瓣荷花、尤其是碗蓬新品种等,而黄色高度重瓣的\''''''''''''''''友谊牡丹莲\'''''''''''''''',之育成,更是荷花世界一大奇观!

再次,在杂交授粉及育种新技术方面,已有多方突破。如发现并利用雌蕊先熟现象,可省授 粉前去雄之蟹;发现莲属种间杂交之高度亲和性,利用美国黄莲大搞远缘杂交育种;掌握了利用天然多倍体和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和技术等等。但因实生苗选种法简便适用,立竿见影,故仍系当今最常用的育种方式。 荷花组织培养技术尚待全面突破,目前新品种繁殖系数太低,成为限制荷花大发展的主要障 荷花既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又是重要的经济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它花大色丽,清香远溢,清波翠盖,赏心悦目。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迎骄阳而不惧,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荷花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可栽培。自古以来,荷花就成为宫廷园圃或私家庭院中的一种珍贵水生花卉。在近代园林风景中,其应用也较广泛。

在家庭中,有的布置阳台,有的插瓶清供,美化了居住环境。 荷花作为经济植物,用途广泛,全身是宝。它的地下茎--藕是水生蔬菜,营养丰富,食法甚多,荷叶卷煮粥、蒸肉,别有风味。嫩藕和青熟莲蓬,生食香甜爽口,是难得的夏令水果。藕粉或蜜饯藕片,是妇幼老弱的滋补品。莲子营养价值特高,湘莲和建莲为莲中珍品,畅销国内外 .. 2.荷的别名实在是太多,有莲、莲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泽芝、玉环、水华、六月春等等,难以穷尽。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还有其它如古今注、采芳随笔、说文解字、类腋辑览等以及历代诗人的诗中都有荷不同的美称,实难穷尽。

荷,因周敦颐的《爱莲说》而与陶渊明的菊、林和靖的梅齐名。荷是美的化身,集色、香、味、美与一身,因此,诗人画家极尽才情,大肆渲染其美姿、美色、美味,以表达仰慕之情。我也学古人,每每步月于荷池旁,摇小舟于莲叶间,对其细细看来、细细赏,竟也对其习性有了些许了解。于是,荷心我意地记录述之,以攀附君子之花——荷。



荷花的颜色有白色、粉红、深红、紫红及黄、绿等之变化,古人诗画中多以白色、红色为多。在碧水翠叶的衬托下,荷花格外清纯与脱尘,故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月光渲染下的荷花,因鱼游而摇曳,形成清新而有生趣的美景,难怪南朝诗人谢眺留下了“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香”之句。每当夜雨初收,晓风拂过碧水,墨绿色的荷叶圆润如拭,一朵粉红的荷花出水而立,在风中微微颤动,显得雍容娇羞,宋朝的山水画家米友仁为之吟出 “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的妙词,一个“弄”字得新荷含苞初放之神韵。



荷是世间难觅的仙子,荷的叶从初露到盛展直至残枯,诗人画家均要大肆渲染。小荷初露之时,宋代的杨万里便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荷叶盛展时,又是这个杨万里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荷叶的残枯,是在唐代诗人来鹄的“一夜绿荷霜剪破”中开始,飞霜剪破了秋荷,秋雨在残破的荷叶上留不住晶莹的水珠,只能击打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枯荷听雨的音乐之声来,最后,池水干涸,枯败的荷叶在“藕叶枯香折野泥”中溶于大地,归于大地。



荷的根茎,在土中生长后,形成甜而脆的藕,藕之色雪白,内部如网眼空心,形如美人洁白的素腕。若将藕折断,则藕断而丝连,缠绵不断。藕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生于污泥中的藕,却偏偏是“根是泥中玉”,让人惊奇。骄阳似火的三伏天,人们觉得唇干舌燥,心烦意乱之时,可去荷塘边散步,临池赏荷。来一盅清凉的莲藕汤或莲子羹,以解内热,在阵阵飘来的荷风中,吸吮一缕缕淡淡的莲香,暑气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从而,伴你度过浪漫休闲的夏日。



荷的果实便是莲蓬中的莲子,从莲蓬剥出的新鲜莲子,咬去绿色的皮,白嫩的果肉脆生可口,有一丝淡淡的甜味,莲心中有一根细细的绿芯,十分苦涩。因此,有“莲心清苦藕心甜”之说。说到莲子就会想到采莲,秋高气爽,清风习习,万绿丛中,轻飘的小舟在风里左行右撑,采莲姑娘绰约的身姿若隐若现,田田的荷叶里飘来悠扬的歌声,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这里上演。荷塘里荡漾着优雅的古风,姿容动人的采莲姑娘与洁净娇艳的荷花相辉映,采莲女子与莲的倩影,采莲女子与莲的风韵让人神往。

荷香

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引来了金主完颜亮起“投鞭渡江之志”,荷因水月而盛,冷月下其香气清凉袭人,就是在无花之时,其淡淡的清香依然弥漫碧水月华之中。品荷花之冷香,不仅在晴天有妙处,可在荷旁弄水一身香,弄香满袖、满衣裳。即使在风雨中其佳妙处也难穷尽,过雨的荷香气益清,荷风送香十里不断,可让人留住荷花荷叶入梦透香。若是在月夜赏荷,闻荷之冷香更是绝妙。清风明月之夜,清澈宽阔的水面上,看莲池夜月,风轻轻吹来,月光柔柔似清酒,荷花摇曳似酒醉,荷花的醉意不在酒上,而是在月色中,在清风里。月下的荷,风中的荷,如欲醉的凌波仙子,似醉非醉、似舞非舞之间更显其雅洁清纯,身染荷花之香的人,更是陶陶然而不知身在人间。

荷心

从魏晋开始,荷便与佛教有了缘。莲花的洁净清纯与佛之教义相近,据《观音菩萨授记经》,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都是从莲花中化生出来的。佛教认为,红尘世间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人像莲花一样出生在秽土淤泥里,只有人心向佛,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从而达到超凡脱俗,清净无碍的境界。佛教有步步生莲的传说,释迦牟尼在兰毗尼园“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莲喻“佛性”,因为莲有四德:香、净、柔软、可爱。孟浩然曾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莲花一叶一花自见佛光荷心。

荷花的清香从古飘到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心流溢至今,从周老先生的《爱莲说》到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到苏东坡的“花开浊水中,抱性一何洁”,一直延续至今,荷花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更显雅洁纯净。我想与其说是人们在不断地赞美荷花,不如说是人们把美好的精神世界寄托在清纯自然的荷花身上了。
第2个回答  2009-05-16
【荷的释义】
hé ,植物名。学名:Nelumbo nucifera 。科属: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单生于花梗顶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单瓣、复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或间色等变化;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埋藏于倒圆锥状海绵质花托内,花托表面具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受精后逐渐膨大称为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莲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开暮闭。果熟期9月~10月。 荷花的根茎种植在池塘或河流底部的淤泥上,而荷叶挺出水面。 在伸出水面几厘米的花茎上长着花朵。荷花一般长到150厘米高,横向扩展到3米。荷叶最大可达直径60厘米。引人注目的莲花最大直径可达20厘米。
别名有莲、莲花、芙蕖、芙蓉、菡萏、藕花、水芝、水芸、泽芝、玉环、水华、六月春等等,难以穷尽。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还有其它如古今注、采芳随笔、说文解字、类腋辑览等以及历代诗人的诗中都有荷不同的美称,实难穷尽。
[编辑本段]【荷的起源】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编辑本段]【荷文化】
我国是世界荷花重要的原产地之一,荷花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心神相系,梦魂萦绕,于是或挥毫泼墨,或浅唱高歌,从而留下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诗书画文,其中不泛无价墨宝,千古绝唱。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郑风》中写道:“隰有荷花”。
南朝《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唐中主、著名词人李煜《浣溪沙》中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大学者、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面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 ……。
[编辑本段]【荷之关联】
1、荷花。荷花原基着生于藕带处芽内、幼叶基部的背面;花单生、两性;萼片4~5,绿色, 花开后脱落;营长桃形、桃形或圆桃形,暗紫或灰绿色;花有单瓣、复瓣、重台、千瓣之分,色有深红、粉红、白、谈绿及间色等变化;花期6~9月,单朵花期只3~4天,多展开 午闭,千瓣类能开10天以上;花径最大可达30厘米,小者不足10厘米;雄蕊60~450枚或 瓣化,花药之附屑物多黄色,花丝白色;校头顶生,子房上位,心皮多数分离,散生于碗 形、喇叭形的绿色花托内。花谢后膨大的花托称莲蓬,上有3-30个莲室,发育正常时,每 个心皮形成一个椭圆形小坚果。有时心皮"泡化"或瓣化,不能形成果实。荷花的颜色有白色、粉红、深红、紫红及黄、绿等之变化,古人诗画中多以白色、红色为多。在碧水翠叶的衬托下,荷花格外清纯与脱尘,故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月光渲染下的荷花,因鱼游而摇曳,形成清新而有生趣的美景,难怪南朝诗人谢眺留下了“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香”之句。每当夜雨初收,晓风拂过碧水,墨绿色的荷叶圆润如拭,一朵粉红的荷花出水而立,在风中微微颤动,显得雍容娇羞,宋朝的山水画家米友仁为之吟出 “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的妙词,一个“弄”字得新荷含苞初放之神韵。
2、莲子。荷花的果实俗称莲子,青熬时果皮青绿色,老熟时变为深蓝色。果皮表面有气孔和保卫细胞, 表皮下有坚固而致密的栅栏组织,气孔下有一条气孔道,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缩得很小, 不让空气和水分自由出入,甚至能阻止微生物进入。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就保证了莲子 的长寿。它可埋在地层中千百年,而不致损坏,甚至还可用来播种发芽。
3、荷叶。荷的叶从初露到盛展直至残枯,诗人画家均要大肆渲染。小荷初露之时,宋代的杨万里便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荷叶盛展时,又是这个杨万里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荷叶的残枯,是在唐代诗人来鹄的“一夜绿荷霜剪破”中开始,飞霜剪破了秋荷,秋雨在残破的荷叶上留不住晶莹的水珠,只能击打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枯荷听雨的音乐之声来,最后,池水干涸,枯败的荷叶在“藕叶枯香折野泥”中溶于大地,归于大地。荷叶中提取的荷叶简(碱)已经成为时尚减肥一族的首选。
4、藕。荷的根茎,在土中生长后,形成甜而脆的藕,藕之色雪白,内部如网眼空心,形如美人洁白的素腕。若将藕折断,则藕断而丝连,缠绵不断。藕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生于污泥中的藕,却偏偏是“根是泥中玉”,让人惊奇。骄阳似火的三伏天,人们觉得唇干舌燥,心烦意乱之时,可去荷塘边散步,临池赏荷。来一盅清凉的莲藕汤或莲子羹,以解内热,在阵阵飘来的荷风中,吸吮一缕缕淡淡的莲香,暑气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从而,伴你度过浪漫休闲的夏日。
[编辑本段]【荷的更多信息】
荷hè
<名>
1.担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责任 [burden;responsibility]。如:肩负重荷
2.电荷的简称 [charge]。如:荷质比
3.古泽名。又水名。也作“菏” [the He River]
4.菏,泽名,见《夏书》。古本亦作荷。——《五经文字》
5.另见hé
荷kē
苛细;繁琐。
荷hē
通"诃"。查察;诘问。 2.见"荷荷"。
拼音: hé,hè, 笔画: 10
部首: 艹 五笔输入法: awsk
笔顺编号:1223212512
荷包
#hébāo ①随身携带、装零钱和零碎东西的小包。②指衣服上的兜儿。〖例句〗小明的荷包被零食塞得鼓鼓的。
[编辑本段]【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①,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自李唐来④,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⑤,濯清涟而不妖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⑦,香远益清⑧,亭亭⑨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①①也;牡丹①②,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①③者也。噫①④!菊之爱①⑤,陶后鲜有闻①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①⑦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主题:表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求富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编辑本段]【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编辑本段]【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编辑本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编辑本段]【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编辑本段]【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莲】
宋 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 莲叶】
唐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依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綄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荷的历史】
一、荷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 之一。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糊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荷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荷花文化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管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伸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三、荷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荷花文化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我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四、荷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荷花文化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 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
五、荷文化的光大---近代荷花文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荷花也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贺将一百颗大贺莲种子,送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鉴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副委员长。
第3个回答  2009-05-17
1.学名:Nelumbo nucifera

别名:莲花、芙蕖、水芝、芙蓉、水华、水芙、水旦、 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等

科属:睡莲科、莲属。本属植物含两种,另一种为美国黄莲N.pentapetala 产于美洲。

荷花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和大洋洲。除我国外,日本、苏联、印度、 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
一、荷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 之一。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糊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2.梅 傲 兰 幽 菊 隐 竹 清 荷 净
第4个回答  2009-05-21
我爱你,荷花

梅花有不怕寒冷,在风雪中挺立,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的品质;茉莉花的香气怡人;鸡冠花颜色鲜艳…..而在这么多的名贵花中,我更加喜爱荷花。
荷花长成后,大片大片粉红颜色的花瓣上透出一点淡白,让人看上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荷花的花瓣不仅看上去美丽,而且摸上去也是一种享受。那柔滑的表面透出亮丽的光泽,花瓣条索纤纤,摸了后让人有陶醉的感觉。
清晨,朝阳初生,荷花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荷花上粘满了露珠,在阳光映照下,一颗颗的水珠像粒粒透明的珍珠嵌在花瓣上,透亮欲滴。
荷花代表正直、光明正大。当年包公的官府壁画上也画着一幅荷花图,上面也有“光明正大”几个字。
荷花还代表善良、真诚的意思。相传远古有如来佛祖和观世音,他们坐的便是荷花宝座。
荷花不仅美丽,其果实莲子还可以食用,莲子的果肉营养丰富,果肉甜美,中医上称可补气养血。俗话说的好“红花还得绿叶衬”,如果没有荷叶,荷花也就不会是这样生机勃勃了。荷叶宽大,呈深绿色,让人看了有陶醉在大自然的感觉。
荷花从不和别的花争奇斗艳,也不和别的花比美,只是孤独地立在水中,默默无闻地站着,站在水里,站在风里,站在雨里。送走一个晚霞,又迎来一个朝霞。可是,它的生命是很短暂的,只能过一个夏季。可人们都会记住它代表正直、光明、善良与真诚。
梅花、茉莉花等虽美,但荷花更美,因为它代表纯洁让人感觉美。我喜欢你,荷花!纯洁的荷花!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3490552.html?si=4

第5个回答  2009-05-21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