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

首先说明一下,本人是杭州的一个初三学生,中考将临,无奈历史太差,木桶效应在我身上体现十分突出,所以我想要历史遗迹政治的复习资料,以便考场上翻看(开卷考)以下是要求:
1,吾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人物,含义(如十三届三中,一五计划等)
2,吾亦欲中国实行的政策,也就是政治方面的(如经济,国策,中国的性质等)
3,解答完毕后请检查是否有漏缺,或者是错误的地方,务必使资料正确完全。
万分感谢,汝之助吾,今生难忘,当以中考高分相报。先行赏分100.

第1个回答  2009-05-15
hyeshe
第2个回答  2009-05-15
一 、 中国近代史 府,也是百派人士在各地宣传维新思想。北洋水。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大师中国的思想界,推进
第3个回答  2009-05-17
你可以找中考历史复习大纲及中考政治复习大纲.
你还可以找老师借教参书,上面全有.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人物,含义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年八大—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56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要人物: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2.解放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政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①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米粮之战”,全国物价开始稳定。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③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6.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195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8.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开始的标志:“五一六通知”。 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 见教材 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全会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海南是1988年建立的),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并进而促进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14.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15. 文革后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1982年,第五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16.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P.79
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一国两制”: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的原则。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
19.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0、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4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2003年,杨利伟乘“神州5号”飞船进入太空。意义;表明中国在核技术和太空技术方面去得重大进展。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复习纲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