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医生应该问一些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采访医生应该问:

1、为什么要当医生

2、从事这行业多少年了

3、行医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4、相关专业的一些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扩展资料:

医生,钻研学习医学科学技术,挽救生命以治病为业的人,一般指临床医师。

按照卫生部、卫健委、医政部有关医疗卫生管理条例的法律法规,主持医患沟通,学术讨论,新技术推广、预后分析、公众教育、护理示教、康复培训、出院教育、执行卫生防疫、计生、大病早期识别干预等法律政治责任、承担部分课题研究等工作,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治病救人,履行病情如实告知、合理检查、合理开药、正确诊断,积极治疗的责任。

提高医生职业风险和医疗事故安全法律意识,避免误诊漏诊、控制医源性继发损害、纠正违章作业等法律责任,通过定期临床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培训,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必要的医学技能和必要的医学理论。

如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医学遗传学、药物化学、康复医学、生育保健学、临床法医学等,取得执业资格,不得夸大病情,吓唬病人,延误时机造成事故,要按照行业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医生,古代称大夫或郎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涌现了大量赤脚医生,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现在“大夫”一词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欧美医生普遍被称为“Physician”,只有外科医生被称呼为“Surgeon”。外科医生的法语称呼为:Decin(Medusan),德语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联邦英国外科医生,今天还以“密司脱”称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3

一、家庭医生项目

1、如何看待家庭医生。(开放式问题)

2、如何看待专科医生处理全科常见病,是否存在较大挑战。

3、医生每天都有哪些空闲时间可以接受患者的问诊。每周几天,每次多久。

4、医生是否可以为签约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或写问诊病历。

5、每位医生可对接多少家庭,或者多少位患者。

6、针对每个家庭,收费多少合理。100-200/月?如果是单个患者呢?

7、网上问诊更倾向于按次收费还是按月收费;如按次收费,每次多少合理。

8、患者每次问诊时间是否应该限制,每月是否应有次数限制或总时间限制。

9、可以接受每月1次到诊所或药店面对面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吗?上门呢?

10、每个月可否对没有咨询任何问题的用户,主动打电话或发消息关怀一次?

二、科普讲座/培训

1、是否经常开展科普讲座。通过网络、教室,还是两者相结合。科普讲座如何收费,网络/进社区分别多少。每次,还是每小时。500,1000?或更多?

2、是否有科普讲座的PPT。主题都有哪些方面,现有资料,可以讲多少期。

3、如果给其他医师进行专业培训费用也一样吗?

4、对讲座听众人数是否有要求。

5、是否习惯使用微信或其他直播软件进行讲座,喜欢使用哪些软件。

三、医生个人品牌树立和推广

1、是否有习惯撰写、发表医学科普文章,一般通过什么渠道发布。

2、是否有出版物。是否愿意推广出版物。

3、是否有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更新频率,是否需要他人打理。

4、对树立推广个人品牌(拍摄视频、个人专访、录制讲座等)是否有兴趣。

5、是否有意向将来脱离体制创办自己的诊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03

1、为什么要当医生。

2、行医过程中最难忘得一件事。

3、医学成就。

4、专业的保健知识。

可能很多医生对此并不清楚,其实就像医生分内科外科一样,记者也分成各种口线,有时候不同领域的记者思维是完全不同的。通常都市报类的媒体设置与医疗机构打交道的是两拨人:跑口记者和社会新闻记者。

经常看到采访医患纠纷的,一般来说是社会新闻记者,很多时候还是社会新闻记者里最底层的机动记者,甚至是实习生。而跑口记者一般是采访卫生局,兼顾采访医院领导、先进典型之类的工作,两拨人的生存状态迥异。

先说社会新闻记者,这部分人很少有成为某类问题专家的可能,因为媒体的考核机制是通过工作量,而社会新闻接触面杂乱,不可能允许就某一个问题集中精力报道,相反普遍撒网是常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05

1,为什么要当医生。

2,行医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3,自己的医学成就。

4,咨询一些关于他专业的保健知识。

急诊医生特指的是急诊专科医生,我国急诊医师专业学会由世界急诊医学会和中华急诊医学会管理,一般在急诊医学科或急诊医学中心以及急诊病房包括重症监护病房(ICU)从事急诊。

英国医生需要各诊疗科专业医生资格。又区分有“家庭医生(普通医疗)”和“医院医生(专业医疗)”资格,二者作为各自独立。英国的医生执照在新西兰等的英联邦加盟国和殖民地可使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03

问题1 治疗方案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晚一点都可能“回天无力”。

马志敏医生介绍,有一次,他们抢救病人后建议其住院,以便后续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但家属就是不理解,执意出院,后来患者出现大面积心梗,失去治疗时机。

“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马志敏说,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顾虑很正常,遇到紧急情况,希望他们能相信医生,坦诚以对。

实在对当前治疗方案不满,也可以多问一问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而不是擅自做主。“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

问题2 治疗的结果是什么

支修益主任表示,人们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应就是“能治好吗”。

事实上,治愈疾病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心愿,然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某些危重疾病来说,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只能缓解病痛、改善症状而已,无法根治。

但这点对患者来说大多难以接受。即便这样,还是建议患者就医时向医生问清治疗效果,和心理预期做个对比,一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二来还可以重新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