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1. 关于冷眼看待事物的诗句
关于冷眼看待事物的诗句 1.有关冷眼的诗句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鲁迅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世态炎凉

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贫穷而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情冷暖 如人饮水

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知

登天难,求人更难;春冰薄,人情更薄;江湖险,人心更险.克其难,耐其薄,防其险,可以处世也!

识破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

树倒猢狲散 人走茶凉

叹不完世事沉浮,数不尽人情冷暖
2.表示冷静看待事物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类似冷眼看世界心态的诗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渔 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4.关于“冷眼看世界”的句子
1. 冷眼看世界,眉笑对人生。

2. 选择冷眼看世界才会痛。

3. 冷眼看世界,笑语戏人生。

4. 以冷眼看世界,以冷淡对待世界。以冷心看人情,以冷心对待人情。

5. 冷眼看世界,心如磐石坚。

6. 在伤痛与背叛中活着的人,会学会冷眼看世界。

7.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8. 慧眼看世界,充满的都是色彩;冷眼辨是非,留下的都是遗憾!

9. 冷眼看缤纷世界,热心度灰色人生。

10. 我徘徊在世界边境,冷眼看这苍茫大地。

11. 世界若冷眼看我,我便还世界冷漠。

12. 冷眼看着这个世界,所给自己的冷热酸甜。

13. 我清醒的看着这个世界,冷眼旁观着,既不改变世界,也不被世界改变。

14. 冷眼旁观是美德,道是无情却有情。

15. 冷眼旁观地看着这个世界,似乎它比谁都要了解。
5.与“形容事物两面性”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白话释义: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朝代:春秋

作者:老子

出处:《老子·五十八章》

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白话释义:祸是东西被盗让你蒙受一些损失,福是只是一些财务而已不是你自身受到伤害,被盗一次总结经验下次就不容易再被盗了。

朝代:王刘安

作者:西汉

出处:《淮南鸿烈》

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白话释义:在水上,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对于天下而言,黎民就好像是众多水滴汇成的大海,天子就好似海上的一片舟。

朝代:战国时期

作者:荀子

出处:《王制》

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白话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朝代:韩信

作者:西汉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话释义: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朝代:宋

作者:陆游

出处:《游山西村》
6.什么诗词中带有一句“冷眼看世界”
1、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原文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3、译文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

4、创作背景

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登上庐山,立足峰巅,极目远眺,江山胜览,尽收眼底。置身雄伟高耸、满目苍翠的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