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类型划分

如题所述

在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定义了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划分技术规范,在该规范中使用了水质点运移时间来作为划分保护区的技术标准,具体方法是:以抽水井为中心,水质点迁移100天的距离作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水质点运移1000天的距离作为二级保护区;水源地所在流域的补给区和径流区作为准保护区。若以距离作为划分标准,则需根据不同方法进行保护区半径计算。大型水源地通常都推荐使用数值模型法划分保护区。中型水源地可以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水平和复杂程度选择参考大型或小型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进行。

在《规范》中是将地下水型水源地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型和承压型,按照含水层介质分为孔隙水型、裂隙水型、岩溶水型,按照开采规模分作大型、中型和小型,对其组合后进行保护区的划分。但是事实上地下水型水源地还可以按照抽水井分布密度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按照赋存地点分为山前冲洪积扇补给区型、地下水溢出带型、傍河型、平原地区型、沿海地区型,水源地的划分并不只是规范中列出的分类,《规范》中只是列出了可能常见的比较宽泛的分类,对进一步细化的水源地分类没有做更多地考虑,没有考虑到随着水源地分类的不同可能使用的保护区划分方法会有所变化,相同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水源地,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水源地做进一步分类并筛选出适合各水源地的保护区划分方法,这样所选择的方法就具有针对性可以比较好的契合该水源地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可以对地下水型水源地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来如实详尽地描述水源地类型,从而对水源地有更全面的分类和认识。

要对地下水型水源地进行保护区划分,首先要对水源地进行详细的分类以确定每个类别所使用的保护区划分方法。水源地的分类可以依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类型及地下水开采条件等依次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图5.1)。

其中小型水源地定义为日开采量小于1×104m3,中型水源地定义为日开采量大于1×104m3小于5×104m3,大型水源地定义为大于5×104m3

按照图5.1所示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将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上述分类结果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组合,最多可以组合至180种水源地分类属性,从而更加详细地描述地下水型水源地的特点,为保护区的划分提供更详细、更优化的选择,例如,大型傍河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反映出该水源地赋存水量大,补给源以河水为主,含水层介质为孔隙介质,地下水埋深较浅等,与规范中提到的分类相比更能反映实际的水源地情况。

图5.1 地下水型水源地分类图

对地下水型水源地进行详细的分类定义之后,可以针对每一类别进行特定的保护区方法归类。本书选择按照图5.1 地下水型水源地分类中所分类进行组合,例如,小型平原孔隙潜水型水源地,小型平原孔隙承压水型水源地,小型傍河孔隙潜水型水源地,大型山前冲洪积扇孔隙潜水型水源地等,并针对不同的组合分类结果进行相对应的保护区划分工作,从而为今后的具体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