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哪些场景?

如题所述

描写如下:

这个园子不只是萧红玩耍的地方,也是她的精神家园,在童年,祖父在这个园子里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和爱。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也认得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即使我这样行为,祖父也没有训斥,当我分不清狗尾巴草和谷穗的区别时,拿了真正谷子给我看,告诉我“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

在这个园子里,萧红摘黄瓜,往天空酒水,追蜻蜓,追蝴蝶,踢飞祖父的菜籽,这些都被祖父包容了。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续一生的,著名的心理学家 杰弗里·E·杨 曾经就研究过这方面的内容。精神分析法里面讲到,人们总是会反复重演童年的经历。每个孩子都需要拥有美好的童年,都需要在爱的滋养下成长。

有句很火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会用爱温暖一生,即使是未来面对未来的困境,也会用爱去战斗。特级教师周益老师也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著名的园子,是一个孩子的精神家园,子里欢乐笔从童年一直荡漾至成年,从画面一直溢到心间。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