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进,请教一个是否亵渎的问题?

我昨天上完香后,用专用的毛巾擦佛台的时候,在檫靠着墙壁的佛台时,我怀疑毛巾在檫佛台时毛巾碰到了佛台的墙壁上,我担心用这脏毛巾檫佛台是否有亵渎之罪?我只是怀疑,但我没有亲眼看到毛巾是否真的碰到了佛台的墙边上,这是怀疑,你们说像这种情况要不要洗一下铺在佛台上的红布呀?
丹霞禅师的公案,不知道师兄们是否知道,丹霞禅师因为寒冷烧木像取暖,以平常心对待,在他认为,佛是不可以音色而求得的,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所以心空了!没有罪!
高峰原妙禅师说:“丹霞烧木佛,为寒所逼,岂有他哉!若作佛法商量,管取地狱如箭。”因为寒冷烧木佛取暖,可以理解;若“作佛法商量”,那就是罪过。
原地址:(第13句)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9
师兄们我这种情况呢,我心没有空,很着相,这从佛学角度看,需要洗红布吗?如果不洗会怎样?

并非是佛台指染了尘埃,而是你的心指染了尘埃。亦非是佛台蒙尘,而是你的智慧蒙尘。

如果说需要擦拭,所擦拭的是你那蒙尘的明镜,而非是那见色的佛台。如果说台上是佛,应当是他为你而擦拭,亦不该你为他擦拭;如果说台上非佛,擦拭万千而不能明净,所拭又有何意呢?

佛陀怜悯众生的迷惘,而非顾及法身相的微尘,如佛所愿,那才不枉佛陀的起愿。若妄为佛陀会因你的无意之失而心生嗔怒,那便是狭隘了佛陀的大爱,则是更甚的谤佛。

幼时,你我曾尿湿过父亲的衣裳,却父亲以慈爱亲昵着你我。如果以见色非空之言,佛陀的博爱难道不甚于父亲的慈爱?莫狭隘了佛陀的境界,这种刻意的狭隘将辜负佛陀的博大。

《法元经》佛曰:本来悉心除妄相,原来悉心就是相。

《法元经》
第六分,拭镜去尘见般若;
第十一,供养如是现佛陀。

'''般若性见分第六'''

山曰:唯然,世尊!于大乘守清净心,离诸相护般若心,得持正果,不堕妄见,复归无性,应往何住?
佛曰:一切众生,本无缘故,秉性清净,智慧圆满。譬如明镜,初始观照光明,而因尘垢指染,不见本来面目。山月者,一切众生,本无生死,只因妄执,断除光明。山月者,我为之喻,人行荒漠,心遂痴狂,迷癫离性,自见蜃境,幻象为真,妄见不已,莫能断绝,自殆荒漠。是此,一切见相众生概同荒漠,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光影皆同蜃景,又以幻尘为实所真相,执宁幻化离所圆满空性。又如梦人,枉信为真,尔时觉醒,四大(地水火风)皆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本念所想,自性所幻。醒来又梦,梦来又醒,亘古轮回,执迷苦海。山月者,实无蜃景,妄心幻执,依缘六触(眼、耳、鼻、舌、身、意),迷离般若,妄见生死,不获解脱。山月者,于意如何?
山曰:大哉世尊!涅盘如梦醒,梦醒当下觉。
佛曰:又意云何?
山曰:唯然,世尊!尝作一偈:
空作一梦生世界,
醒来无所是真切。
不是六尘难化灭,
只缘梦人不自觉。
佛曰:一切心念生幻想世界,一切世界依幻想妄见。山月者,又意云何?
山曰:唯然,世尊!
尝作一偈:
大千尽在一念中,
念灭六道化虚空。
不是轮回难解脱,
只缘众生多情衷。
佛曰:即知真空,空本无相,若空是空,即著空相。此空实无,了无境界,般若不照,莫有能知。但凡说空,必不得空,如来说空,是名真空。犹如逝者,自莫能言,侃谈从流,概莫知死。
山曰:如来所空是名为空,非执著于空,亦无空境界。一切主观皆不得空,而时,智慧圆满,福德无量,不止不动,不觉不依,自得于空,亦非所得,实无所得,是名所得。

'''参观如是分十一'''

山曰:唯然,世尊!佛陀者,幻化界所至极者,若说上之有上,此必为空。大哉,世尊!众生修行,弗修弗空,无所修佛,亦失真如。然此,应何参礼佛像,应何供养我佛?
佛曰:善哉,善哉,莫大善哉!如来曾于无量光寿,参供千万佛而得诸善圆满无上真如,当知不止一佛、二佛、三佛百千万佛,是一切诸佛法相,一切诸佛真相,一切诸佛现相,是此参供非等参供。山月者,众莫能知,其知也否,于是至今,了无所得。身相如来,爱大莫哉,有如父母,同于兄弟,有如至亲,同于我身。
山曰:善哉!世尊!法相如来,如造如化,身相如来,如亲如我。
佛曰:山月者,养之父母,诚如难也?
山曰:不难,世尊。
佛曰:山月者,养之兄弟,诚如难也?
山曰:不难,世尊。
佛曰:山月者,养之自身,诚如难也?
山曰:不难,世尊。佛所说也,诚如易也。为之父母,慈孝有道,为之兄弟,悌义有道,为之诸亲,善爱有道,为之自身,自好有道。
佛曰:佛无所奢,止增譬类,若说有奢,即为谤佛。
山曰:仅遵。
佛曰:参供诸佛,亦非执著,心所至也,行所随也。望莫贪法,执著住相,口中念念,丝丝不动。又如譬类,有将欲行往须弥(圣山)者,未知途径所以,途遇知路人,往闻问之,径直西方,是人闻知若狂,顶礼不止,膜拜不去,路人怪哉“西行须弥,今已明示,久久不去,是去须弥?说往须弥,半途而废,执著路人,此是须弥?”
山月者,闻我所偈:
佛是指路人,问罢当自去,
话别莫多时,西天路遥遥。
复遇迷路人,自当多悲悯,
知途是法门,行途是觉悟。

释读:
卷第六 般若性见
山月:世尊!通过您的开化,我对戒、定、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重新确定了他的重要。那么,如果得到戒、定、慧的正法修持,达到了佛经中描述的那种止观境界,化灭了“自性痴迷”,那么又该如何去往大乘道路,以“无念”灭除“有念”,清净本性的存在呢?又该如何解脱诸相的捆缚,守护着觉悟智慧直至解脱,又该如何守护这智慧所化、去往佛国的地图,直到行至佛前?又当如何获得正果,永远不堕入妄见、妄想,重回没有任何心念的状态呢?
世尊: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守持清净。此清净非彼清净,是去除一切尘染的清净,是先以善知去除恶毒,后以空寂去除心相的过程清净,并非毁谤善性、无视邪恶的妄想清净。世上所有的众生,本来都没有任何因缘,也无任何果报,他在最初的“本性”状态下,虽然有所念力,但必定是没有欲念的,也是圆满的正等正觉。做一个比喻,譬如一面崭新洁净的铜镜,最初,他的光明映照无暇,而后来指染了世间的蒙尘,一层一层逐渐湮灭了他的光明,原有洁净的镜面不再浮现,所能看到的只有那弥漫的厚土。那光明的镜面就有如本性的智慧心,那蒙尘就有如遮蔽智慧的欲念和种种诸相。所说觉悟修行,其实就是将那万重蒙尘层层拭去,回归那本性的清净光明和般若智慧,擦拭其实并不难,难在众生不能自知本性当中已然智慧具足,而求于外相,以外道为法门,最终彻底迷惘。而本性蒙尘的众生,不得明镜再现,就自以为直接“空无”即能觉悟,这就是偏见、是妄执的魔性因素在主导意念,是贪法、妄法、执空的表现,是没有得到净定止观,而究竟“本性”的盲从。般若明镜不能光照,何以知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知本来面目又何以能照耀佛土?而所谓放弃“镜相”,也只是说必须在光照般若之后,才能获得方便净空的法门,方便法都没有,怎么归往佛途?所去者是佛途,还是魔途?山月,一切众生本来是没有生死的,只因妄想诸相、妄想成就觉悟的方法;执迷自性不能正见的欲念、执迷一步成佛的贪欲,所以断绝了光明智慧的佛性。如同半岁的婴童,刚一下地,就妄想起跑,这都是自性痴迷不能自觉的迹象。修习佛法,哪怕多走一程,也不能冒险少走一步,这就是佛陀一直强调的信法、起愿、正行,对于轮回中的众生来说,宁可起初相信过执的修行见地,也不要慢见自我天生具足的佛陀显现,如果将这种出生自觉论作为佛法的依凭,就将使得更多天生障业重重的众生,错信有捷径可循,捷径是悬崖,还需早勒马。如来并不是说没有出生智慧具足的佛陀现世,而是说天性智慧具足的佛陀,不可能以不切实际的言行教化平平众生,但凡有慢见的众生诽谤修行的正见,那么它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企图。人生来两条腿,的确是为了奔袭所用,但是如果教化半岁的婴童下地疾奔,那么这就是荼毒众生的不善之举,没有慈悲,自命为佛,虽然这样不畏惧业报的众生极其稀少,但是也是存有的,如果众生遇到此类,则可以直接问他,“你如果是真佛陀,既然已经获得空无法门,为何还有此相?”他将回答“为了超度众生于轮回。”那么你再问他“那么可有众生是你所超度的呢?”他如回答有,那么如来可以告诉你,如来虽然超度众生,也只是将觉悟方法授持众生,不会认为有任何一个众生是如来所超度的,如果如来认为有众生是被如来所超度的,那么如来就是著了法相,著了法相的能称为真如来么?如果他回答没有,那么如来可以告诉你,如果是真如来在前,不等你问那句话,如来已经令你明镜重现,你自己就可以验证。如来还以实相告,口说见空而没有佛法逻辑的言论都是执著了空相,执著空相,他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空。如来再以实相告,如来只将众生带到明镜光照、般若觉悟的境界,不会再指示去往真空的境地,因为真空是无有的,没有什么法可以说,而且本性觉悟的众生,即便没有佛法的护持,他也能永远光明,最终顿入四大皆空的“无空”“无我”“无念”的境地。这就好比教会幼童能够站立、能够行走,之后他自能体会如何奔跑。获得明镜就是获得了去往“无空”的地图,手持地图还有什么需要再言说的呢?然而这些没有擦净本性明镜的众生,因为没有获得觉悟的基础,所以也不可能见空,就好比是不会站立、不会行走,便不可能具备奔行的能力。不用担心因为你的判断失常而怀疑了真如来的化身,真如来化身没有嗔恨,只有慈悲,有嗔恨的会是真如来么?度化众生有无穷无尽的初始法门,好比药师为不同的病患诊断,所开具的药方因人而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世上为何存有如此众多经文的原因,每部经文都是一剂药方。得到明镜觉悟之后,只有一个大同法门,而这个大法门只能心心相应,无法形体规范。“空”是觉悟者的自然正果,不是无觉者以捷径所能奢望获得的。山月,所有的奢望、欲念、痴迷都是因为妄见、过执诸相、过执诸法相所使然的结果,然而越发奢望就越发念想,越发念想就越发痴迷,心智如果痴迷狂乱,那么妄见也就比先前更为严重,又因为过于信任自己的妄见,而不信觉悟法门。过于信任自己的五官和意识的所见所闻,便会对妄相坚定不移,也就更加痴迷执著。山月,这个苦海世界就如同荒漠,而执念妄想的人就如同使自己出现在干涸的沙漠上,这就好比一个行走在沙漠上的人因为干渴而意识不清、昏迷、错乱,越发混乱就越发妄求水源,越发妄求就越发神魂颠倒、意识痴狂,他“本性”冷静的意识监察就会迷离不清,于是“自性”妄求贪欲的幻觉使他突然在远方看到了恰如胜景的海市蜃楼,那里看上去有水泽、有人烟、有美食、有客站等等一切欲求的满足,他自信以为是真实的,然而,清醒的人明白,那会是真实的么?然漫行在沙漠上的人又会是清醒的么?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妄见幻想才使身心处在沙漠的境遇,只要断除妄想自然脱离沙漠苦海,然而他并不回头寻找本性,而是走向那更为妄见的、看上去以为真实的魔界一般的海市蜃楼。说到此处,我要告诉众生的是,一切因心念而妄见所谓世间一切万物、万相以及世界的众生,都形同那最终绝灭在沙漠上的行者,一切世间万相,包括众生、万物、时间、空间等等都是海市蜃楼,众生以“自身”中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所接收受到的光色、声音、香气、味道、感受、信息,而形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的“自信”,因为“自信”又更加自以为是的执著那片空有的海市蜃楼,而背离圆满的“无我空性”。如果还不理解,我再说一个所有众生都有体验的事例,这就好比深睡的人,在梦中少有能够自觉是在做梦,都信以为此时一切境遇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光色、声音、香气、味道、感受、信息,也是确信真实的,如果梦中人告诉他,他是在做梦,一切都是虚幻的,他一定坚信不疑的认为这梦是真实的,以为嘱托他的人则是狂言。只有“自我”意识的唤醒,才能冥冥中觉得似梦非梦,似醒非醒,若有所知,当“自我”意识彻底唤醒,方能如梦初醒、大彻大悟。这个所说的“自我”唤醒,就好比是众生现在的“本我”,“本我”可以唤醒“自我”、唤起众生的觉悟,可以擦亮众生的智慧明镜,佛性越加圆满,本我的唤醒意志也就越加强大。想一想,梦中的虚荣名利乃至一切,重要吗?只有梦中人才认为重要,当梦醒时分,一切化空,那些虚我、人物、事件、空间、时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一切空无,那只是个意识燃起的幻想,甚至就连那个“空”也不知其“空处”,这时,对于觉醒的人来说,梦中的一切还重要吗?再想一想,当“自我”被“本我”唤起觉悟而彻底苏醒,当下的虚荣、名利、爱恨、情仇乃至一切,还重要么?当觉悟后,一切化空,这些虚我、人物、事件、空间、时间,一切化为乌有空无,就连现在所认为的那个“空”,也在觉醒之后不知其空在何处。为何会有梦幻,为何会有妄想呢?只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本念中妄想什么,自性当中就会幻化什么,一切因果都是“自性”的安排,一切事件也是“自性”的安排,一切困苦也是“自性”的安排。然而,众生迷而不觉,虽说心持佛法,却又不能尽信此境是“梦”,这是心、念完全的颠倒,是“自我”的业障屏蔽“本我”的唤醒觉悟,而使众生长不能“醒”,即便醒来又梦,梦来又醒,长久轮回,不离苦海。山月,现在你知道这一切形名逻辑的比喻,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山月:伟大的世尊,您的开导让我理解到,此身化灭、此生涅盘就是从梦中觉醒,如果能够知道“本我”监察的存在,并且觉醒,那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觉悟,也就是成就佛陀,也就是回归涅盘路。涅盘就是涅盘,就是“归空”,没有彻底和不彻底的说法,只有觉悟和非悟的说法;“空”就是“空”,没有“似空非空”的说法,只有“知空”和“空无”的说法;觉醒就是觉醒,没有半醒不醒的说法,只有“修行”和“证果”的说法。然而,这个说法只是名称,名称只是“存在”对“非存在”的借名。
世尊:然后延伸思考,又能想到什么?
山月:我尝试作一首偈语,尊请佛陀教诲:我凭空无故作了一场大梦,在这个以为真实的梦中妄想了世界的存在,醒来之后却发现梦中的一切,我一无所得。回头想一想,并非是这个世间如同尘埃的一切难以被佛法化灭,也非那些所知所感难以看清它的虚无,只因为做梦的人根本不能“自觉”他是在做梦,只因执迷六尘的人真的很难觉悟“本我”“本性”的存在,如果能够觉悟“本我”“本性”以及“本念”的存在,那么从觉悟到涅盘,最终“空无”却是不难的。
世尊:一切本源无善无恶、无佛无魔的心念幻想出了这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一切相貌都是心念的妄想存在。山月,在这个梦中,再用你的本我意念彻底思索一下,想一想还有什么体察?
山月:是的,世尊!我还用偈语来总结它:三千大千世界其实都来自于一个心念的假想,这三千大千其实是个梦中泡影,是个虚无时空,当这个心念因觉悟而被灭化,达到涅盘,回归空无的时候,一切世界、六道轮回,都将消失无迹,那就是真正的解脱,解脱就是“归空”,连空也没有,是空空如也。不是众生难以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只因为这云云的众生难以割舍一切虚空妄见的名利、得失、爱恨、情仇。即便能够以“自修”除恶除魔,也难以“觉悟”化善化佛,这就是对欲望的迷幻,这就是对佛陀的错爱。
世尊:当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空,这就是觉悟正果,能够真正化空为空无,那就是觉悟的无上宗旨,觉悟才有意义,才不会执著觉悟,当然,一旦能够真正觉悟,也就不会再执著觉悟了。事实上,之所以说“空”是“空无”那是因为“空”就是一切皆无,连“空”也没有,如果还有一个思想可以触及的“空”,那其实还是“空”的“相”,是“空”的“名”,不是真正的“空”,“空”没有任何境界,根本就没有“空境界”,如果说可以“得空”,那便是执著了“空相”。如果说的意识形态一些,这个“空”其实是“不存在之空”,是一切佛法的宗旨,即使是智慧觉悟,也不能完全思议体会,因为它就不可知觉。凡是心口所说的“空”,那都是“虚空”,包括现在所说的“空”,也只是个名称叫做空,是为了和“相”所对比而言。以六道轮回著相的比喻来说,这就好比是逝世的人,他自己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做离世,因为就不存在此彼世界,凡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众生,都不可能体验过死亡、经历过死亡、也不记得往生,也不知道死亡和往生。

卷十一 参观如是
山月:谨遵教诲,世尊!如您所说,我所理解,佛陀其实也是幻化世界的尘染,佛陀既可以灭度一切幻化,但亦有可能成为灭度一切幻化之后仅存的幻化。如果一切幻化皆无,那么便可以空无法门,无需余留一切。如果说在觉悟之上,更有真如至理,那么这便是涅盘,便是空无一切。伟大的世尊!众生虽然修行也是执著,也是著相,但是不修就不可能更近一层达到觉悟,没有觉悟也就没有可能获得涅盘的法门,没有修持佛法的体悟,也就没有获得圆满智慧的觉悟,那么,这将背离最高的佛法真理。然而,我等众生,应该如何参敬佛陀,如何供养诸佛?
世尊:好啊,敬佛便是慈悲的胸怀,参供便是获得觉悟的方法,诚心便是发愿的开始,向佛便是唤起佛性的法宝。参供佛陀并非祈求佛陀的施舍,而是敬仰佛陀的大彻大悟,这应是众生无二的唯一向往,不可生有贪欲、贪法的心念。如来曾经在有形而无限的时空中参敬、供养了千万先知先觉的一切佛陀,最终获得了无上圆满的福德,以及无上圆满的觉悟,最终才获得终极不二的真如法理。应当知道,对一切佛陀不可以因喜好而选择,因偏爱而参供,也不只是从有限的佛陀处获得无限的真如觉悟,而是对一切过去、当下、未来佛陀,以及一切佛法、佛相、佛身的和合归结,才能够成就无上的如来智慧。山月,心念不诚的众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参供佛陀,即便他所知道的,也只是一个外在形式,以至于最终一无所获,这都是因为不能真心诚意参供而无所功德的因果缘由。身相可见的如来,拥有无上的慈悲与大爱,就如同父母爱戴儿女,如同兄长爱戴弟妹,如同至亲爱戴族人,如同自己爱戴自己。
山月:伟大啊,世尊!法相的如来,就如同生养万物的天地那般无私;身相的如来,就如同养育子孙的父母那般慈爱。他不是威严在上,不可冒犯的,而是与万物众生同于一体的。如来对于一切,就如同自己对待自己,其慈爱也没有瑕疵。
世尊:山月,一切佛陀与一切众生,其亲缘关系就如同那般,那么一切众生又应如何参养诸佛呢?赡养父母之心,是否很难做到呢?
山月:这并不难,因为有慈孝的参照,世尊!
世尊:山月,爱待兄弟之心,是否很难做到呢?
山月:这并不难,因为有悌义的参照,世尊!
世尊:山月,善待自我之心,是否很难做到呢?
山月:这并不难,因为有伦理的参照,世尊!我明白了佛所说的意义,生出慈悲父母、兄弟、自我的心念都是自然而然的天伦,都是世间不用思量与否的慈爱,只要是心在那里,光明慈悲,这就是参供佛陀,而佛陀并无任何要求,只要心在那里,心性就能够所向佛陀,自性就不会迷失。如同佛所说的,如果心所参供,那么行也就自然到达。那种自然就如同对待父母的孝顺,如同对待兄长的孝悌,如同对族人的尊爱,如同对自己的善待。这就是天伦,没有任何需要多加思索的博爱。
世尊:如来并无所奢望,因为如来无有所求,只意愿将众生从苦海轮回中渡到智慧的彼岸。这些只是启发众生思考的例举,千万不可著相,如果执著了上述所说,认为如来同众生一般有所贪嗔,有所奢求,那么这就是毁谤佛陀。
山月:我谨遵您的教诲。
世尊:参礼、供养一切诸佛,并非是“自我”的执著,而应该是“本我”的顺应,并非是一切住留之心,而应是生无所执之心,也并非是貌似力行的表面文章,而是行为是跟从意愿的自然表达。希望众生不要因为执迷而贪图佛法、执著一切有形的佛迹,而应该是随而不执的状态,真正心诚的众生,看不到表面执著的影子。这就好比一个人发愿去往须弥山,但他并不知道行途的方向,路上他遇到一个慈悲的指路人,指路人告诉他径直往西一直前行便是圣山须弥,这个行路人欣喜若狂,立即伏地下拜,五体投地,但是他却长拜不起,很久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指路人奇怪的问他“我已将路途告诉了君上,谢过便是了,现在您已经知道了途径,为何还不赶快行路,一直在这里何时才能到达须弥山呢?您是真心想去须弥山吗?如果是真的,你在这里长跪不去,岂不是半途而废吗?难道这里是须弥山吗?”山月,如来你想究竟知道佛陀是什么,那么请你仔细听闻我的佛偈:佛陀正如满怀慈悲,愿为众生指路的人,问过之后你自便上路,无论礼拜与否佛陀都不会计较,但能够知道礼节,是一种善念的体现,善念就是行途的快马。与指路人临别时,无须太多言语感慨,因为去往西天的路遥遥漫长,如果一路谨记恩惠,那么光明就永不失去。当你在路上也遇到了同样迷途的人,那么你将想起自己曾经的烦恼,你的善念、你的慈悲将同情他的迷失,也会带上他一同行路,那么你也将成就无量福德和圆满智慧。知道路途,只是知道方法,不是终极目的,行路抵达,才是一切修行的最终结果,这结果就是无上的智慧觉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5
要洗一下的,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应该在三宝对境前十分谨慎才对,如果是国家领导人面前不小心弄脏了他的东西内心的愧疚感会十分强烈,何况三宝对境。然末法众生颠倒看成不颠倒,分不清是非轻重。
补充问题中讲到空,要知道空所指性空,没有自性。要了解没有与没有自性的差别。由于没有自性当知缘起性,也就是因果如如不虚。要知道我们的一切感受虽为空性但并不是感受不到啊,恰恰相反正因为没有自性(性空)所以苦乐感受唯有自己清楚,了解了法的缘起性,当对一切不善缘起生起怖畏,并及时忏悔不令复生。
佛是圆满一切功德的人,当然不会小心眼,我们所做的一切恭敬承事只是为自己的修行增加功德而已,佛并不需要我们的任何东西。也不会因为你不恭敬就怪罪于你,要知道三宝是无量功德田,在此所做之善业是无量无边的,恶业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由此感受的善报与恶报也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宝对境前要十分谨慎的缘故。
在皇帝面前作不善,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杀头而已,在三宝前作不善就会在生生世世接受苦报。利益大小十分明了,应善抉择。
第2个回答  2009-04-25
没事,不要紧的,大乘佛法,重心态,不重事相。

你没有不尊重佛菩萨的心,那就没事。

无论你心有没有空,但是你的确不是有心去做不尊重佛菩萨的事情吧?

不是有心的就没事啊,顶多是个错,不是罪。

况且你毛巾扫到佛台而已,根本连个罪都说不上,不用担心的。
第3个回答  2009-04-25
你的心不干净,用什么都不干净。佛像只是一个表征,代表了你对佛崇尚的真心,代表了你以佛为榜样,正在改良自己。将佛像清理干净的意义,就象给自己洗澡一样,不会有亵渎的感觉,如果有亵渎的感觉那是因为你心不正。佛台代表你静修的道场,整洁干净是必要的,不用垫红布,会引起火患。
第4个回答  2009-04-25
有这么多顾忌,那还不如不拜。
我以前看《圆觉经略说》,里面有纪录了一个高僧在地上画了个佛号,接着竟一屁股就坐了上去的故事。人家尚且不觉得亵渎,你这么点事,又何来亵渎之说。如果佛那么容易就被亵渎,那么容易就觉得谁谁谁又对他不敬了,那他是怎么成佛的?
如果佛只是专事惩罚人,专门挑剔人的佛。那真“人人皆可成佛”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