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期,大唐朝廷和叛军到底是怎么了?

如题所述

“安史之乱”,假如单纯按照其字面意来理解的话,可以简单的划分为由安禄山为首的阶段和史思明为首的两个阶段,不过,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则可以划分为五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755年12月至756年6月,叛军获得了最初阶段的胜利,最后受阻于潼关天险,同时后方基地河北等多地陷入勤王军的攻击;

第二阶段:756年7月至757年11月,叛军攻克潼关,占领长安,控制的区域和兵力达到鼎盛阶段;

第三阶段:757年11月至759年4月,唐军收复京师长安,叛乱陷入谷底,接近平息;

第四阶段:759年4月至762年10月,叛军重新崛起并和唐军陷入了长期对峙;

第五阶段:762年1月至763年1月,唐军发动全线进攻,最终获得胜利,叛乱平息。

叛乱前期,朝廷在军事上犯下了严重但并非致命的错误,导致潼关失守和京师陷落,但等到唐军收复长安之后,也就是上文所列的第三阶段,叛军和唐军实际上都陷入严重的内讧和战略上混乱,纯粹是在比烂。


先看看叛军方面。

一,内部分裂。757年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刺杀并取而代之,随即引起安禄山的好友兼副手,留守在河北老巢的史思明的严重不满,进而演变成对立,叛军由此实际上分裂成两个独立的集团。

二,内讧。761年春,刚刚率领叛军在洛阳附近击败优势唐军的史思明,被部将和儿子史朝义合伙谋杀掉,叛军的高级将领开始人人自危,团体目标从推翻大唐演变成保住个人性命和权势地位,获胜变成了枉然。

再来看看朝廷方面。

一,没有稳住史思明。

758年初,史思明向朝廷投降,唐肃宗立即封了史思明为归义王,还兼范阳节度使,其七个儿子都被授予显赫官位。而史思明受了册封之后,马上斩了安守忠和李立节两人,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诚意。在当时安庆绪依然据守相州的情况下,正确的策略是稳住史思明,而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解决他,结果操之过急,激起了他的再次叛乱。


二,相州大战中没有处理好指挥权问题。

唐军将安庆绪所率领的叛军包围在相州,没有分兵去把河北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广大区域,而是进行旷日持久的包围战,结果在史思明再次叛乱之后,被内外夹击。等到两军决战之时,唐军的指挥权竟然分散在九个节度使手中,没有任命一位统帅,结果被叛军以弱胜强,轻松获胜。

“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叛军犯下的错误已经随之烟消云散,但朝廷的失误却影响深远:1,被朝廷招降的叛军将领始终怀有疑惧,从而不放过任何扩充实力的机会以求自保;2,节度使军队在联合作战中的指挥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