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培英中学的学校历程

如题所述

1910年,加拿大长老会(基督教会中的一支)波多马牧师来华。1911年,他在北街(当时称洋关,因西方人占领得名)的海旁街一带设点传教,赠医施药,开办识字班。1912年波多马牧师买下海旁街一块地皮(即今江门市中心医院和该校现址)。1914年开始筹建启智、启德两小学。1917年校舍破土动工,1919年建成了两栋三层楼和两栋二层楼的学校校舍,三层楼的那两栋分别命名为启智楼和启德楼,启智招男生,故称启智男校;启德招女生故称启德女校。
1934年,广州培英中学接办启智、启德学校,更名为“私立广州培英中学北街分校”设小学部,由广州正校委派吴荣耀为校主任(分校只设主任,不设校长)。 1939年日军占领江门,学校停办,成为日军的军营和养马场。直到1945年9月,学校在日寇投降后才复办。
1946年,开办初中部,行政上仍由广州培英中学管理,但因当时新会县政府不同意办分校,就正式更名为培新中学(意为:私立广州培英中学新会分校)。校内设有中学部和小学部。第一任校长是林社校友。继其后陈锡臻于1947年、余汝珍于1950年、何耀南于1951年任校长。 十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图书馆的藏书被毁,教学仪器、设备散失殆尽,许多老师受到冲击,身心遭受严重摧残。1969年在白石乡创办学农分校,学生分年级入校,半天劳动半天上课。1970年,佛山专区曾经发文把该校划归江门甘化厂办,并命名为“江门甘化厂中学”,但甘化厂最后不愿接纳。
文革期间,学校党政干部“靠边站”,由派驻的“工作组”、“文革领导小组”代替。1968年10月,江门甘化厂工宣队进驻学校,成立江门市三中革命委员会,戴尚德任主任。后由肖志坚、彭汉鼎、汤耀南相继担任。罗志德、张耀柱、彭汉鼎、汤耀南、吴宏迪等相继任副主任之职。1978年恢复校长制,汤耀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其后的校长分别由谭松新(1986~1988)、唐兆添(1989~1994)、吴名城(1994~2005)、赵启宁(2006~至今)担任。副校长有:余伟雄、吴宏迪、李万昌、欧阳柏衡、黄锐烓、李保根、杨建源、农广钟、伍劲锋等。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一批批旅居海外的侨胞及港澳同胞纷纷回国,或观光旅游,或投资产业,其中也不乏我校校友。他们满怀深情的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母校,探访师友,缅怀往事。1985年,54届校友林奕鹏先生回母校向学校领导汤耀南书记、谭松新校长、欧阳柏衡和唐兆添副校长等表达广大校友希望恢复江门市培新中学校名的要求。汤耀南书记向市教育局提出请求,得到何适莹局长的支持。
1986年7月1日,经江门市政府批准我校复名为“培新中学”。1989年,校友林奕鹏、市教育局长何适莹赴港,认识了培英校董会主席苏棉焕医生,了解到旅港原江门培英校友希望母校能正名为培英中学。何局长返江门后,与学校领导研究,亲自向市政府提出正名要求。旅港校友黄军川先生也多次亲临香港培英校董会,介绍母校情况,反映培英校友的意愿。

1991年4月校庆期间,香港培英校董会校董黄国熙先生到台山培英参加庆典活动。唐兆添校长、谭松新书记亲赴台山,拜会黄国熙先生,商议有关正名事宜,黄国熙校董当即表示同意,并许诺由香港培英校董会资助20万港元,帮助江门培新中学建立一支管乐队,作为正名培英的礼物。1991年7月1日,为尊重历史沿革,经江门市政府批准,江门市培新中学正名为“江门市培英中学”。同年8月1日,在本校举行的培英中学创校112周年暨江门培英建校57年周年及正名庆祝大会,江门市副市长江海燕莅临大会并代表市政府致词祝贺。光临此次庆典活动的还有:市海外联谊会会长、原教育局长何适莹,市教育局长赵广源;香港培英校董会主席苏棉焕,校董黄国熙、黎钧衍等;广州培英、台山培英、香港培英、沙田培英的校长及校友会代表;江门市各兄弟学校校长及海内外历届校友共2000多人。自此,省港两地五所培英中学在香港培英校董会的关怀和支持下,加强了校际之间的联系,在“白绿”旗帜下,组成了培英大家庭。江门培英校友、江门市荣誉市民、香港知名企业家梁华济先生由江门市人民政府聘为江门培英中学名誉校长。梁华济先生捐资成立“梁华济奖教奖学金”。后来,校友、江门市荣誉市民、香港知名企业家黄仕灵先生也捐资成立“黄仕灵奖教奖学金”。广大培英校友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