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是怎样走上散文创作道路的

如题所述

文章摘要: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巡视华夏文化,思考人生。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他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是最重要的。

主题词:文化散文 余秋雨 风格特征

(一)解读余秋雨散文的风格特征

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选择了写作散文作为自己的第二个生命领域,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注到了散文创作中。这种转型是彻底的,1992年,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现在读者面前,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曾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本人也被盛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几乎在同时,一些人在高度评价余秋雨散文为当代散文带来了诸多新质时,还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余秋雨散文中的种种败笔,如常识性的"硬伤"、不严谨的主观想象和随意征引、主观情感的滥施和失真。这些的确是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的缺陷,然而,细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更多的认同他的散文中那种深邃,悲凉,沉雄,博大的文风特征。

品读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被文中那种宏大的叙述风格所吸引。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这种宏大的叙述风格是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如《乡关何处》一文,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用极真诚的情感写尽了一个住在繁华都市的知识分子对远在他方的故乡的种种复杂情感,童年的故乡和梦中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属于自己的故乡和属于别人的故乡,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支离破碎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乡,重重叠叠地映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在这里,余秋雨的广闻博识不再是一种贴附上去的累赘,才气横溢的语言也不再只是一种装饰。

余秋雨善于从文化和历史的大视角出发,着眼于小至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大至一国一朝乃至整个历史的长河,引经据典,直抒胸臆,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读来如胸中荡气,令人震撼,令人回味。尽管他的作品也许并不算很多,但他那种创作的灵性和对文化的独特感悟乃至其文字表达方面的高超技巧,都绝非泛泛之辈可比,可以说他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的。特别是在散文创作的方式上他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道士塔》、《莫高窟》表现出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五城记》、《抱愧山西》表现出对构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关于友情》、《关于善良》表现出对平等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真诚善良境界的追求;《华语情结》、《漂泊者们》所体现的是漂泊无定又拥有浓重家园意识的异乡故人的深情呼唤。

至于说到余秋雨散文里的一些“硬伤”,甚至包括一些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我以为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任何一位作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都难免会犯类似的错误,所以说这已不是余秋雨一个人的问题。余秋雨散文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为我们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叙述的可能。他以一种沧桑、悲壮的笔调唤起了人们心底的“文化良知”——对文明的渴望和对愚昧的摒弃。这一点,从他在文章中时时流露出的那种对文化遗存保护现状的焦虑和忧郁的情怀,就能得到印证。

就如在其文《道士塔》里,余秋雨对王道士及其所作所为的描写,余秋雨依据一定的史实资料的,把这种只言片语的资料记载给高度细节化和生活化,以一种更具传神的形象和场面去打动读者,使之产生一种共鸣,从而表达了一种人们面对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湮灭和流失,所表现出的愚昧和麻木的谴责,及对文化遗产流失的痛惜之情。在这里,王道士实际上已被作者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即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象王道士这样的文化罪人,无时无刻不在觊觎败坏我们的文化遗产,粉碎我们的文明成果,对此我们应引起并保持足够的戒备和警惕!

最后我要说的是,余秋雨的散文在语言的运用和语境的营造上面也是很有特色的。他特别善于把一些抽象的理念用一种比较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如:“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的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苏东坡突围》)“无法躲藏于家乡的湖底,无法奔跑于家乡的湖面,那就陈之于异乡的街市吧,即便被人踢来踢去,也能铿锵有声。偶尔有哪个路人注意到这种声音了,那就顺便让他看看一小片洁白和明亮……。”(《乡关何处》)这是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秋雨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入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还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采用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期待大师的归来

余秋雨自觉地担当起学者的使命,通过抒情文化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因对历史生命的悲悯而隔阂,自我生命的原始感受因面对历史的激情而模糊;余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渗透着生命哲理,但这种偏向于抒情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陷入空洞,削弱文章思想的意义;余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种思想的审美和谐和生命的感悟,但这是以远离思想搏斗,远离思想战场为代价的,因而缺乏某种穿透力和思想敏锐性。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敢于直面不足和缺陷,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求索,创新。

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一定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反省,回到《文化苦旅》时代的自己。毕竟,余秋雨先生是一个有良知,有人道主义的学者、作家,他一定会在道德滑坡、人性堕落、毒品蔓延的今天,为了人类的本性回归,为了给迷失自我的人们找回精神的家园而奔走呼号,也一定会为重建社会的文明秩序、为我们生活的人间处处充满爱,充满和谐而殚精竭虑。同时,我也深深相信,余秋雨先生同其他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能够做到(哪怕只有一点点),因为他有足够的才情和学识。或许,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仍然要为余秋雨期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