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写作背景!

短短!短!!

张养浩以直言敢谏著称,为权贵所忌,弃官归隐。1329年关中大旱被任命陕西行台中丞,他途径潼关而入陕西,睹潼关古迹而触景生情,作者登高伫望好几代王朝的首都长安,思古之情油然而起。又见沿途饥民的惨象,愤而写下此元曲小令。

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代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译: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扩展资料: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坡羊·潼关怀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背景材料

1.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5
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分别是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时代背景:元朝入主中国,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读书人的地位非常的低下,被称做”十丐九儒“。张养浩虽然做为统治阶级的官员,自身确是一个真正的汉人,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这就为他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书写民族苦难提够了最坚实的基础。

个人经历:张养浩做为赈灾的官员,亲眼见证了劳动人民对于天灾的无力抵抗。有了感同身受才能真情流露,才有了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