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9-06-03
最早接触崇祯是在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在小说中因为历史的原因,对李自成相当美化,但我从来就不喜欢此人,相反对书中的反面人物崇祯皇帝很感兴趣,在小说的一、二卷中对崇祯刻意丑化,三、四、五卷因为历史的原因,文风开放,崇祯才还原了他的本来面目。后来我买了几本《李自成》的书,也原为对该人物的喜爱。那时我才刚上初中。
在历史上崇祯是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皇帝,有人说他刻薄,但他杀的大臣都有充分的理由。他很重视亲情,对母亲的画像流泪,对他哥哥的木匠活叹息,说:此乃精神所系也,然后吩咐手下将它们收好,他的叔叔福王被李自成所杀:“福王遇害,帝闻报大恸,袍袖尽湿。”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崇祯的另一面,他为人刻薄,然而“厚道”之处又过于别的帝王。论私,他与他的这个叔父不可能有什么感情;论公,福王拥厚资而不能养士,事急时又不能散财募兵为国家分忧,转以巨资资敌,像这样的亲藩,死有余辜。而崇祯居然“袍袖尽湿”,居然“辍朝”,并且发内帑银而以皇后、妃嫔、太子的名义,致赠“福藩世子”作慰问金。崇祯16年9月,当崇祯审问凤阳巡抚马士英抓住的李自成派往各地的官员8名时,一问下,大多是荆州人,他大为不解:“荆州人何善作贼?”这些人答:“去年12月荆州破,人皆贼矣!”崇祯忙惊问他的亲叔叔 :“惠王何在?”答:“先走,不知所之。”崇祯一听,失声痛哭,推倒玉几回内宫。
有人说崇祯猜疑,但从对祖大寿投降的处理上,又看不到猜疑的影子,崇祯4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被皇太极包围,为了保命他杀死副将何可纲投降.但他的妻子还在锦州,于是他对皇太极许诺,回锦州后里应外合献锦州城,皇一想祖的儿子侄子都可以做人质,就放祖回去了,谁知祖一去不回,也许是回去没生命危险了后良心发现.但从祖大寿营中还跑回去了不少士兵,他们向当时的辽东巡抚邱嘉禾汇报了祖降清的经过,邱因此密奏崇祯皇帝,但崇祯怕祖氏家族真的投降,除了对祖加强监视外,继续用他, 直到崇祯15年 ,祖大寿在锦州被包围1年多后弹尽粮绝被迫向皇太极投降。
史料上记载崇祯刚愎自用,但从“南迁”与对清“议和”这两件非常重要的决策上看,崇祯被迫向文官集团妥协,以后的事实证明崇祯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的刚愎自用到哪里去了?
近年来对崇祯的描述多妖魔化,希望有人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皇帝,我对明末这段历史最感兴趣,崇祯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皇帝.
第2个回答 2009-06-04
从“赤兔之死”说起
各位朋友,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赤兔之死”说起。 赤兔之死,这是今年高考大战中一位学生的作文,据说得了满分。讲的是,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打了败仗,拒不投降,被孙权所害,并将他的赤兔马赐于马忠。这一天,马忠急忙上告孙权,说赤兔马已绝食多日,就要死了。孙权大为惊讶,赶忙找来精通马语的伯喜问明缘由。原来,赤兔马以前跟过几位将军,但都人品不佳,尤其是吕布,最无诚信,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女姿色,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残害忠良!与这样无诚信的人在一起,赤兔马深感耻辱。后来赤兔马归于曹操,曹操将它赠给关羽。关羽将军诚实守信,深得赤兔马敬仰。而今关将军被人所害,赤兔马悲痛不已,它对伯喜哭诉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关将军如此诚信,我不敢不以死相报。”说罢,赤兔马伏地而亡。这时伯喜放声大哭,说“动物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吗?”后来孙权知道此事,也深为感动,下令将关羽与赤兔马一并厚葬。 朋友,这个故事说完了。请你再听我们的故事。我是今年4月份来到新华联工作的。每天忙碌的我总感到一种饱满的情绪,那是一份激情,更是一种责任。这份责任便是与新华联的契约,是我对新华联的承诺。诚信是一种责任,不管多难多重,一旦承诺,就要负责守信到底,这是做人的准则。我时常想,诚信作为人的一大品质,是何等的重要。诚信,诚:诚实、诚恳、诚意,忠诚、坦诚、精诚……信:信誉、信任、信心,信仰、信念、信条……诚信二字具有丰富的内含,历来被视为 “进德修业之本”,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伟人,先哲都以“诚信为本”作为立身处世的信条和座右铭。 在今天,在市场秩序混乱成为突出问题的今天,在假烟、假酒、假药乃至除了妈妈不假以外无所不假的今天,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显得多么重要啊!下面是对南方某个药材市场的调查,药材合格率只有3%,不合格率竟高达97%!在那里,普通的牛角变成了犀牛角,牛骨变成了虎骨,塑料片变成了鹿茸片,番薯粉变成了淮山粉,化工原料加香精居然成了麝香,甚至猪饲料、禽饲料,也制造成各种各样的中成药、西成药。更有甚者,他们将廉价药、滞销药、过期药的标签去掉,换上新的标签,马上就可以获得几倍、十几倍的利润!难怪呀,我们的消费者处处在寻找着真,也难怪,消费者处处在谨防着假! 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市场经济就成为诚信丧失的理由吗?然而我们说,市场经济正是信用经济啊!现代市场经济,它要求把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当你追求最大利润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经济活动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长久存在不是比一时的利润更重要吗?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协作就要诚实守信。在当前的市场交往过程中,不少人都抱有这样的心理: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产生了大量不正当的经济行为,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伤害了市场经济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200多年前,美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给一位年轻商人的信中,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信誉也是金钱”的命题。对于前一个命题,我们经常引用,而对后一个命题,似乎不大提起。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倒是提起过,他说:“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信誉高于一切,这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企业的诚信是它的一种无形资产,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效益,更重要的是,诚信代表着一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必须走出一种困惑,那就是:你骗了我,我要骗回来;你不诚,我就不义。这种心态正是造成信用危机的一大祸根。最近我读到一位加拿大商人给儿子的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儿子,得知你最近在一桩生意上受了骗,在你发泄这股怨气的同时,或许也想欺骗他们吧!这是人之常情,我并不怪你有这种想法。对于自尊心来说,用我们同样的遭遇来伤害其他人,或许是得到了补偿,但是,如此一来,你损失就更大了。要知道,企业界是个很狭窄的世界,骗了这个人后,再骗那个人,相信他的企业生命必定不长。不守信用,在短期内想获得一笔金钱也许容易,但是从长远来看,那真是奠定了企业失败的基础。所以不必去担心他的人格,你必须注意的是你自己的品格,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切记这句名言:‘信用仿佛一条细丝线,一时断了,想要再接起来,难上加难。’儿子,记住我的话,明天还有事情等着你,而今天,你有什么安排呢?”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这位商人的博大胸怀,更应该感谢他给予我们关于“诚信”的透彻理解。 我到新华联工作的时间不长,却也听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无独有偶,我们的老板也常常告诫员工:做人和做生意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要交一些好朋友,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否则,你的路就会像倒八字一样越走越窄。交朋友凭什么?凭你做人的真诚和信誉。老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率先垂范的,正是凭他的为人,打动了马来西亚那个固执的老头,为公司赚得了第一笔资金;正是凭他的诚信,赢得了泰国曾老板的信任,为公司建造华联商厦渡过了资金短缺的难关! 以诚为本,信能化金。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江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是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又一重要方略。法治与德治,它将成为我们推动国家顺利前行的两个轮子。朋友们,让我们高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忠诚再造一个辉煌的中华,在新的世纪里托起一轮新的太阳! 各位朋友,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赤兔之死”说起。 赤兔之死,这是今年高考大战中一位学生的作文,据说得了满分。讲的是,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打了败仗,拒不投降,被孙权所害,并将他的赤兔马赐于马忠。这一天,马忠急忙上告孙权,说赤兔马已绝食多日,就要死了。孙权大为惊讶,赶忙找来精通马语的伯喜问明缘由。原来,赤兔马以前跟过几位将军,但都人品不佳,尤其是吕布,最无诚信,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女姿色,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残害忠良!与这样无诚信的人在一起,赤兔马深感耻辱。后来赤兔马归于曹操,曹操将它赠给关羽。关羽将军诚实守信,深得赤兔马敬仰。而今关将军被人所害,赤兔马悲痛不已,它对伯喜哭诉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关将军如此诚信,我不敢不以死相报。”说罢,赤兔马伏地而亡。这时伯喜放声大哭,说“动物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吗?”后来孙权知道此事,也深为感动,下令将关羽与赤兔马一并厚葬。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最喜欢哪些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其实中国历史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也没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一生舒舒服服当个太平皇帝,还为中国建立很大的版图,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这个人生是很圆满的。
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大家都知道史诗“伊里亚德”的故事:希腊人去打特洛伊城,就为了一个美人海伦,海伦现在成了西方社会中美人的代名词。在希腊神话中,有三个女神,一个是希腊大神的妻子朱诺、一个是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一个是爱神维纳斯,她们三个一向自认最美,便请特洛伊城的王子评定谁最美丽?这个评定、选举是经过贿赂的,当然是不公道,说来这种选举文化不但最差、也最落后。朱诺贿赂王子,要给他全世界最多的金子、财富;雅典娜要给他全世界最大的智慧,成为最聪明的人;维纳斯则说,可以给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做为爱人。王子心想,他已经是个国王,财富不少,而当个聪明人能干什么?所以决定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他得到了海伦。
如果把这个问题回到自己,你我会做怎样的选择?我想选最有财富或最聪明的人都不少,但选最美的人可能希望得到最爱的女人,你爱的女人不一定要最美丽,最美丽的也未必是最好的爱人。西方人的想法和中国人相当不同,如果你问我究竟想当那种人,我总希望自己是有很大的聪明智慧,可以解决人生的很多问题。
世界上的哲学家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痛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那个大学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赚不到;想发展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我们知道,佛家解决的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因为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他,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清高、逍遥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要有很大的智慧。过去也有人问我想当中国历史上的那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也不贪、也没做什么大官,带著漂亮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张良了不起,但有朋友认为范蠡更了不起,因为他带最漂亮的女人走了,不当官后,变成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听起来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私的,一切的欲望都满足了,对别人却没什么帮助。范蠡除了帮越国把吴国灭掉这个大贡献外,便无其他,张良总还帮刘建立起汉朝——也许这两个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很有成就,但贡献有别。谈到武侠,我认为武侠小说应该正名,改为侠义小说。虽然有武功有打斗,其实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不在武功,而在侠气——人物中的侠义之气,有侠有义。
台湾流行崇拜关公,关公的武艺高强没有话说,但他真正受人崇拜,还在于他讲义气,所以民间社会称他关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爷同高。义气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品德,外国人和亲朋好友讲LOVE,中国人讲情之外,还讲义,所以要有情有义,单单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谈不成,没关系,彼此之间的“义”还是在的,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武侠小说不管任何情况,这个“义”是始终维持的,历史人物或武侠人物,“义”都是很重要的批评标准。外国人问我,“侠”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外国人总认为,所谓“侠”只要效忠于某一教会、某一组织,这样道德便很完美,但中国人的“侠”,包括毫无目的的帮助人家,可能还会牺牲自己。
我写的武侠小说中,有的自认武功第一,但一心要找人比武、把人打死,这种人无所谓侠不侠的,也不过是想先得到名誉与地位。与人比武争天下第一不见得是坏事,但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人为了朋友,找人报仇,满足自己一种报仇的心理不坏,但却也不算好事。在我看来,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要为国为民,这也就是“侠之大者”的风范。
这个可以修改一下的
2、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价值
中国的古典小说,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引起后人不绝的评赞。但是,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总愿集中到小说的主角身上,对于其中的配角,小人物,大都不够重视。因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人物常常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可事实上,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就社会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李贽语)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不仅仅表现于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也表现于对书中的配角,小人物的传神描写与刻画。《水浒传》中的众多小人物,组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本文拟结合作品对郓哥、王婆、何九叔三个小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谈《水浒传》中配角的塑造及其在书中的价值。
一、配角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
我们知道,情节是着眼于、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若没有人物独特的性格发展,也不可能有生动的情节。因为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因此,情节与人物的性格应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水浒传》中的小人物,作者把他们创造出来,并不只是着眼于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命运,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郓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郓哥是在小说第24回出现的。这是一个市井小人物。他的出现,为的是引出武大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奸情,武大被西门庆打,造成潘金莲药死武大的时机等等情节。这一人物虽小,却非常关键。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郓哥只是简单的几个镜头,却活脱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并由此让我们看到他在书中的地位和价值。
郓哥可以说是武氏家庭事件的引爆者。他机智、聪明还极有孝心。这是一个未脱孩子气的少年。他的最先出场,是由于与西门庆有联系,正因为如此,他听说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在别人的戏弄下,他带着孩子般的得意和闹着玩的心情到了王婆家。他清楚地知道王婆是知内情的,可他并不直接点明。有这样一般对话———王婆:“郓哥,你来这里做甚么?”郓哥道:“要寻大官人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婆子道:“甚么大官人?”郓哥道:“干娘情知是那个,便只是他那个。”没有描写,没有说明,只简单的几句性格化的对话,便显示出了郓哥的灵巧。当郓哥被王婆打骂之后,书中写道: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一头骂,一头哭,一头走,一头街上拾梨儿。这几个“一头”,就把一个十五六岁少年的单纯、气恼、无奈和孩子气,用他那富有特征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郓哥很自然地产生了对王婆的愤恨和报复心理,所以说出了“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这样的话。郓哥的一举一动,都显示了他在社会矛盾中所处的地位,显示了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若换了别人,或许就不会有与王婆的对打,若没有与王婆的对打,也许就不会那么自然,那么快,那么合情理地使武大知道真情;如果换一个人,也许会想出更高明点的捉奸方法,若真是这样,那往后的故事情节很可能就要更改一下了。而正是这个郓哥,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形成自己个性的郓哥,才使武大被打来得这样自然,这样顺理成章,才引出了“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以及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计杀西门庆等往后的一系列情节,从而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就郓哥而言,塑造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以便给刻画故事中的主人提供条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郓哥这个人物也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作者对他也是精雕细刻的。他个性鲜明,虽只是白描式的描写,但他那性格化的语言,个性化的动作,却使这一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并使得故事情节发展得自然、真实,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从而给主要人物登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郓哥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他的成功塑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在书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了他在《水浒传》中的价值。
二、配角的塑造与主要人物的关系
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
《水浒传》中,王婆和何九叔都是出现在作者精心创造的武松的性格传记里的。(前面提到的郓哥亦不例外)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他们的存在,更衬托了作为典型人物之一武松的性格特点,使得武松本来极富特征的个性更鲜明。
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看出西门庆的心事,是王婆凭着自己的经验。王婆的目的是想从西门庆那里获点利。于是她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慢慢引西门庆上钩,然后从他身上捞一把,“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舐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便宜,且教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王婆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西门庆的目的也达到了。王婆那种种布置和推测,大概也只有王婆能想得出。她不露破绽地让人慢慢走进她布置的圈套中。为了自己得到,她不惜唆使西门庆、潘金莲毒害武大。这足以见出王婆狡诈、刁钻、恶毒的品性,这个畸形人物的市侩阴毒性格特点,被作者刻画得逼真传神。她的结局,也水到渠成,令人拍手称快。
如果说王婆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个畸形人物,那么何九叔则是属于生活下层中的另一种人了。他精细、圆滑,谈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好。他是团头,管理地方上的殓尸抬埋一类的事,因此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次。为了生存,不得不给自己着上各种各样的保护色。收殓武大尸首,他的精细使他一开始就觉得跷蹊。平白无故,西门庆突然设酒招待,又给他银两。当何九叔看到潘金莲时,心里就更有数了,“原来武大却讨着这个老婆,西门庆这十两银子有些来历”,这时,书中并没有对何九叔的性格作怎样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只是写出了何九叔见到武大尸首时在行动上的快速反应:何九叔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但见: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无光。这种带有性格特征的“快速反应”,生动地写出了何九叔的久经世故,笔墨不多,却活脱了一个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形象。因为应了西门庆,武大有个兄弟,便是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若逆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蜂剔蝎”?谁也不想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又不得逃脱,于是他只有这样干脆、迅速地处理眼前的尴尬,并不露一丝破绽,使人们不能不佩服他的圆滑、精细和应变能力,这与前文提到的单纯幼稚的郓哥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种中庸的态度,等到面对着手握尖刀的武松,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总之,一部小说中的配角,决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他们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复杂面,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各阶层复杂人物的多样化性格,也为典型人物的存在营造了精彩的、现实的、社会的“周围世界”,亦即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真实的空间。
曹操之评论
人言:曹操乃乱世之奸雄。从《三国演义》中得知之事并不仅仅于此。
曹操之才也不在众人之下。他少时曾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明孔、孟之道,知管、乐之谋,他呕心沥血20年 ,精心撰写《孟德新书》,其中之妙,一言难尽,远不在《孙子兵法》之下啊。
曹操之智谋远不在众智郎话下。"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话,足以看出他之智谋。赤壁鏖战,庞统献连环计,曹操大悦,程昱劝曹说,若东吴用火攻,船只难以散开,那当会全军覆没。曹操大笑。原来,当时正是11月余,隆冬之际,只会有西北风,不会有东南风,而曹军在西北岸,孙军在东南岸,若用火攻,必烧自己罢了。而周瑜当时并不知晓,是要进军前不久才知道的,气得吐血倒地,幸有诸葛亮帮助周瑜,为他"借风",才宽心九分啊。可见曹操之智并不在周瑜等人之下。
曹操之孝,更是真挚可泣。董卓破后,夺得濮阳,就立刻叫人接养父来身边尽孝,谁知,在刘表荆州地界,被刘表手下贪图富贵者杀害,曹操闻讯,痛不欲生,立誓拿刘表人头祭奠他父亡灵,挥兵讨伐刘表,他披麻戴孝,制旗为:报仇血恨。
刘备为匡复汉式,求贤若渴,卧龙凤雏也归他所用。我认为曹操之心,也是如此。曹操在末年,以位列人臣之极--魏王,手握兵权,朝中上下全权在他一人手中,可谓只手遮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但是,他没有丝毫的串位之心,是他子曹丕继位后才称帝的。在《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诗词中也能稍稍看出此
第3个回答 2009-06-03
从“赤兔之死”说起
各位朋友,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赤兔之死”说起。 赤兔之死,这是今年高考大战中一位学生的作文,据说得了满分。讲的是,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打了败仗,拒不投降,被孙权所害,并将他的赤兔马赐于马忠。这一天,马忠急忙上告孙权,说赤兔马已绝食多日,就要死了。孙权大为惊讶,赶忙找来精通马语的伯喜问明缘由。原来,赤兔马以前跟过几位将军,但都人品不佳,尤其是吕布,最无诚信,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女姿色,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残害忠良!与这样无诚信的人在一起,赤兔马深感耻辱。后来赤兔马归于曹操,曹操将它赠给关羽。关羽将军诚实守信,深得赤兔马敬仰。而今关将军被人所害,赤兔马悲痛不已,它对伯喜哭诉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关将军如此诚信,我不敢不以死相报。”说罢,赤兔马伏地而亡。这时伯喜放声大哭,说“动物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吗?”后来孙权知道此事,也深为感动,下令将关羽与赤兔马一并厚葬。 朋友,这个故事说完了。请你再听我们的故事。我是今年4月份来到新华联工作的。每天忙碌的我总感到一种饱满的情绪,那是一份激情,更是一种责任。这份责任便是与新华联的契约,是我对新华联的承诺。诚信是一种责任,不管多难多重,一旦承诺,就要负责守信到底,这是做人的准则。我时常想,诚信作为人的一大品质,是何等的重要。诚信,诚:诚实、诚恳、诚意,忠诚、坦诚、精诚……信:信誉、信任、信心,信仰、信念、信条……诚信二字具有丰富的内含,历来被视为 “进德修业之本”,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伟人,先哲都以“诚信为本”作为立身处世的信条和座右铭。 在今天,在市场秩序混乱成为突出问题的今天,在假烟、假酒、假药乃至除了妈妈不假以外无所不假的今天,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显得多么重要啊!下面是对南方某个药材市场的调查,药材合格率只有3%,不合格率竟高达97%!在那里,普通的牛角变成了犀牛角,牛骨变成了虎骨,塑料片变成了鹿茸片,番薯粉变成了淮山粉,化工原料加香精居然成了麝香,甚至猪饲料、禽饲料,也制造成各种各样的中成药、西成药。更有甚者,他们将廉价药、滞销药、过期药的标签去掉,换上新的标签,马上就可以获得几倍、十几倍的利润!难怪呀,我们的消费者处处在寻找着真,也难怪,消费者处处在谨防着假! 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市场经济就成为诚信丧失的理由吗?然而我们说,市场经济正是信用经济啊!现代市场经济,它要求把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冲动,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当你追求最大利润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经济活动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长久存在不是比一时的利润更重要吗?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协作就要诚实守信。在当前的市场交往过程中,不少人都抱有这样的心理: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产生了大量不正当的经济行为,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伤害了市场经济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200多年前,美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给一位年轻商人的信中,首次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信誉也是金钱”的命题。对于前一个命题,我们经常引用,而对后一个命题,似乎不大提起。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倒是提起过,他说:“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信誉高于一切,这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企业的诚信是它的一种无形资产,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效益,更重要的是,诚信代表着一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形象。 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必须走出一种困惑,那就是:你骗了我,我要骗回来;你不诚,我就不义。这种心态正是造成信用危机的一大祸根。最近我读到一位加拿大商人给儿子的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儿子,得知你最近在一桩生意上受了骗,在你发泄这股怨气的同时,或许也想欺骗他们吧!这是人之常情,我并不怪你有这种想法。对于自尊心来说,用我们同样的遭遇来伤害其他人,或许是得到了补偿,但是,如此一来,你损失就更大了。要知道,企业界是个很狭窄的世界,骗了这个人后,再骗那个人,相信他的企业生命必定不长。不守信用,在短期内想获得一笔金钱也许容易,但是从长远来看,那真是奠定了企业失败的基础。所以不必去担心他的人格,你必须注意的是你自己的品格,这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切记这句名言:‘信用仿佛一条细丝线,一时断了,想要再接起来,难上加难。’儿子,记住我的话,明天还有事情等着你,而今天,你有什么安排呢?”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这位商人的博大胸怀,更应该感谢他给予我们关于“诚信”的透彻理解。 我到新华联工作的时间不长,却也听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无独有偶,我们的老板也常常告诫员工:做人和做生意一样,在任何时候都要交一些好朋友,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否则,你的路就会像倒八字一样越走越窄。交朋友凭什么?凭你做人的真诚和信誉。老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率先垂范的,正是凭他的为人,打动了马来西亚那个固执的老头,为公司赚得了第一笔资金;正是凭他的诚信,赢得了泰国曾老板的信任,为公司建造华联商厦渡过了资金短缺的难关! 以诚为本,信能化金。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江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是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又一重要方略。法治与德治,它将成为我们推动国家顺利前行的两个轮子。朋友们,让我们高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忠诚再造一个辉煌的中华,在新的世纪里托起一轮新的太阳! 各位朋友,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赤兔之死”说起。 赤兔之死,这是今年高考大战中一位学生的作文,据说得了满分。讲的是,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打了败仗,拒不投降,被孙权所害,并将他的赤兔马赐于马忠。这一天,马忠急忙上告孙权,说赤兔马已绝食多日,就要死了。孙权大为惊讶,赶忙找来精通马语的伯喜问明缘由。原来,赤兔马以前跟过几位将军,但都人品不佳,尤其是吕布,最无诚信,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女姿色,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残害忠良!与这样无诚信的人在一起,赤兔马深感耻辱。后来赤兔马归于曹操,曹操将它赠给关羽。关羽将军诚实守信,深得赤兔马敬仰。而今关将军被人所害,赤兔马悲痛不已,它对伯喜哭诉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关将军如此诚信,我不敢不以死相报。”说罢,赤兔马伏地而亡。这时伯喜放声大哭,说“动物都能这样,难道人还不如吗?”后来孙权知道此事,也深为感动,下令将关羽与赤兔马一并厚葬。
以前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最喜欢哪些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其实中国历史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也没皇位争夺问题,也没做过什么杀人放火的大事,一生舒舒服服当个太平皇帝,还为中国建立很大的版图,荣华富贵至死,也没什么家庭悲剧,这个人生是很圆满的。
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大家都知道史诗“伊里亚德”的故事:希腊人去打特洛伊城,就为了一个美人海伦,海伦现在成了西方社会中美人的代名词。在希腊神话中,有三个女神,一个是希腊大神的妻子朱诺、一个是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一个是爱神维纳斯,她们三个一向自认最美,便请特洛伊城的王子评定谁最美丽?这个评定、选举是经过贿赂的,当然是不公道,说来这种选举文化不但最差、也最落后。朱诺贿赂王子,要给他全世界最多的金子、财富;雅典娜要给他全世界最大的智慧,成为最聪明的人;维纳斯则说,可以给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做为爱人。王子心想,他已经是个国王,财富不少,而当个聪明人能干什么?所以决定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他得到了海伦。
如果把这个问题回到自己,你我会做怎样的选择?我想选最有财富或最聪明的人都不少,但选最美的人可能希望得到最爱的女人,你爱的女人不一定要最美丽,最美丽的也未必是最好的爱人。西方人的想法和中国人相当不同,如果你问我究竟想当那种人,我总希望自己是有很大的聪明智慧,可以解决人生的很多问题。
世界上的哲学家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痛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那个大学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赚不到;想发展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我们知道,佛家解决的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因为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他,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清高、逍遥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要有很大的智慧。过去也有人问我想当中国历史上的那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也不贪、也没做什么大官,带著漂亮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张良了不起,但有朋友认为范蠡更了不起,因为他带最漂亮的女人走了,不当官后,变成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听起来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私的,一切的欲望都满足了,对别人却没什么帮助。范蠡除了帮越国把吴国灭掉这个大贡献外,便无其他,张良总还帮刘建立起汉朝——也许这两个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很有成就,但贡献有别。谈到武侠,我认为武侠小说应该正名,改为侠义小说。虽然有武功有打斗,其实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不在武功,而在侠气——人物中的侠义之气,有侠有义。
台湾流行崇拜关公,关公的武艺高强没有话说,但他真正受人崇拜,还在于他讲义气,所以民间社会称他关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爷同高。义气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品德,外国人和亲朋好友讲LOVE,中国人讲情之外,还讲义,所以要有情有义,单单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谈不成,没关系,彼此之间的“义”还是在的,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武侠小说不管任何情况,这个“义”是始终维持的,历史人物或武侠人物,“义”都是很重要的批评标准。外国人问我,“侠”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外国人总认为,所谓“侠”只要效忠于某一教会、某一组织,这样道德便很完美,但中国人的“侠”,包括毫无目的的帮助人家,可能还会牺牲自己。
我写的武侠小说中,有的自认武功第一,但一心要找人比武、把人打死,这种人无所谓侠不侠的,也不过是想先得到名誉与地位。与人比武争天下第一不见得是坏事,但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人为了朋友,找人报仇,满足自己一种报仇的心理不坏,但却也不算好事。在我看来,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要为国为民,这也就是“侠之大者”的风范。
这个可以修改一下的
2、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价值
中国的古典小说,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引起后人不绝的评赞。但是,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总愿集中到小说的主角身上,对于其中的配角,小人物,大都不够重视。因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人物常常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可事实上,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就社会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李贽语)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不仅仅表现于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也表现于对书中的配角,小人物的传神描写与刻画。《水浒传》中的众多小人物,组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本文拟结合作品对郓哥、王婆、何九叔三个小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谈《水浒传》中配角的塑造及其在书中的价值。
一、配角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
我们知道,情节是着眼于、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若没有人物独特的性格发展,也不可能有生动的情节。因为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因此,情节与人物的性格应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水浒传》中的小人物,作者把他们创造出来,并不只是着眼于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命运,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郓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郓哥是在小说第24回出现的。这是一个市井小人物。他的出现,为的是引出武大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奸情,武大被西门庆打,造成潘金莲药死武大的时机等等情节。这一人物虽小,却非常关键。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郓哥只是简单的几个镜头,却活脱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并由此让我们看到他在书中的地位和价值。
郓哥可以说是武氏家庭事件的引爆者。他机智、聪明还极有孝心。这是一个未脱孩子气的少年。他的最先出场,是由于与西门庆有联系,正因为如此,他听说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在别人的戏弄下,他带着孩子般的得意和闹着玩的心情到了王婆家。他清楚地知道王婆是知内情的,可他并不直接点明。有这样一般对话———王婆:“郓哥,你来这里做甚么?”郓哥道:“要寻大官人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婆子道:“甚么大官人?”郓哥道:“干娘情知是那个,便只是他那个。”没有描写,没有说明,只简单的几句性格化的对话,便显示出了郓哥的灵巧。当郓哥被王婆打骂之后,书中写道: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一头骂,一头哭,一头走,一头街上拾梨儿。这几个“一头”,就把一个十五六岁少年的单纯、气恼、无奈和孩子气,用他那富有特征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郓哥很自然地产生了对王婆的愤恨和报复心理,所以说出了“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这样的话。郓哥的一举一动,都显示了他在社会矛盾中所处的地位,显示了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若换了别人,或许就不会有与王婆的对打,若没有与王婆的对打,也许就不会那么自然,那么快,那么合情理地使武大知道真情;如果换一个人,也许会想出更高明点的捉奸方法,若真是这样,那往后的故事情节很可能就要更改一下了。而正是这个郓哥,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形成自己个性的郓哥,才使武大被打来得这样自然,这样顺理成章,才引出了“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以及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计杀西门庆等往后的一系列情节,从而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就郓哥而言,塑造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以便给刻画故事中的主人提供条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郓哥这个人物也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作者对他也是精雕细刻的。他个性鲜明,虽只是白描式的描写,但他那性格化的语言,个性化的动作,却使这一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并使得故事情节发展得自然、真实,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从而给主要人物登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郓哥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他的成功塑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在书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了他在《水浒传》中的价值。
二、配角的塑造与主要人物的关系
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
《水浒传》中,王婆和何九叔都是出现在作者精心创造的武松的性格传记里的。(前面提到的郓哥亦不例外)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他们的存在,更衬托了作为典型人物之一武松的性格特点,使得武松本来极富特征的个性更鲜明。
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看出西门庆的心事,是王婆凭着自己的经验。王婆的目的是想从西门庆那里获点利。于是她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慢慢引西门庆上钩,然后从他身上捞一把,“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舐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便宜,且教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王婆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西门庆的目的也达到了。王婆那种种布置和推测,大概也只有王婆能想得出。她不露破绽地让人慢慢走进她布置的圈套中。为了自己得到,她不惜唆使西门庆、潘金莲毒害武大。这足以见出王婆狡诈、刁钻、恶毒的品性,这个畸形人物的市侩阴毒性格特点,被作者刻画得逼真传神。她的结局,也水到渠成,令人拍手称快。
如果说王婆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个畸形人物,那么何九叔则是属于生活下层中的另一种人了。他精细、圆滑,谈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好。他是团头,管理地方上的殓尸抬埋一类的事,因此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次。为了生存,不得不给自己着上各种各样的保护色。收殓武大尸首,他的精细使他一开始就觉得跷蹊。平白无故,西门庆突然设酒招待,又给他银两。当何九叔看到潘金莲时,心里就更有数了,“原来武大却讨着这个老婆,西门庆这十两银子有些来历”,这时,书中并没有对何九叔的性格作怎样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只是写出了何九叔见到武大尸首时在行动上的快速反应:何九叔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但见: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无光。这种带有性格特征的“快速反应”,生动地写出了何九叔的久经世故,笔墨不多,却活脱了一个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形象。因为应了西门庆,武大有个兄弟,便是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若逆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蜂剔蝎”?谁也不想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又不得逃脱,于是他只有这样干脆、迅速地处理眼前的尴尬,并不露一丝破绽,使人们不能不佩服他的圆滑、精细和应变能力,这与前文提到的单纯幼稚的郓哥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种中庸的态度,等到面对着手握尖刀的武松,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总之,一部小说中的配角,决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他们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复杂面,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各阶层复杂人物的多样化性格,也为典型人物的存在营造了精彩的、现实的、社会的“周围世界”,亦即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真实的空间。
曹操之评论
人言:曹操乃乱世之奸雄。从《三国演义》中得知之事并不仅仅于此。
曹操之才也不在众人之下。他少时曾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明孔、孟之道,知管、乐之谋,他呕心沥血20年 ,精心撰写《孟德新书》,其中之妙,一言难尽,远不在《孙子兵法》之下啊。
曹操之智谋远不在众智郎话下。"望梅止渴"的千古佳话,足以看出他之智谋。赤壁鏖战,庞统献连环计,曹操大悦,程昱劝曹说,若东吴用火攻,船只难以散开,那当会全军覆没。曹操大笑。原来,当时正是11月余,隆冬之际,只会有西北风,不会有东南风,而曹军在西北岸,孙军在东南岸,若用火攻,必烧自己罢了。而周瑜当时并不知晓,是要进军前不久才知道的,气得吐血倒地,幸有诸葛亮帮助周瑜,为他"借风",才宽心九分啊。可见曹操之智并不在周瑜等人之下。
曹操之孝,更是真挚可泣。董卓破后,夺得濮阳,就立刻叫人接养父来身边尽孝,谁知,在刘表荆州地界,被刘表手下贪图富贵者杀害,曹操闻讯,痛不欲生,立誓拿刘表人头祭奠他父亡灵,挥兵讨伐刘表,他披麻戴孝,制旗为:报仇血恨。
刘备为匡复汉式,求贤若渴,卧龙凤雏也归他所用。我认为曹操之心,也是如此。曹操在末年,以位列人臣之极--魏王,手握兵权,朝中上下全权在他一人手中,可谓只手遮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但是,他没有丝毫的串位之心,是他子曹丕继位后才称帝的。在《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诗词中也能稍稍看出此意,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天下,而是为了众人的天下。他也是求贤若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破袁绍,他是如何呢?袁绍手下谋士甚多,但袁绍不能善用,曹操曾说过,若袁绍果断行事,再能用将谋,他更本不可能战胜袁绍。袁绍不听许攸、沮授言,才败。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连忙跑出恭迎。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连忙献计,助曹操攻破袁绍。再说,袁绍想联军抗曹时,有一叫陈琳的谋臣,为袁绍写讨伐书,书传到许昌时,曹操正感头风,叫人念出,听后,头风尽不要而愈了,众人以为曹操必怒,立刻者怪众人,且立即发兵攻袁,谁料,曹操尽大笑,说道,此人文笔甚好。可惜呀……不为吾所用啊。郭嘉之死,他说:天丧吾也!典韦,与他长子--曹昂同死,但曹操说,典韦之死,比曹昂之死更使他肝肠寸断、悲伤不已……
曹操,从黄巾大乱之际身为骑都尉讨贼,显露头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四海皆知,口吐:"令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为宏伟魏国奠定基础,更为大千历史,写下一章又一章不朽的诗篇。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