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怎么称呼皇帝的弟弟??

皇帝的弟弟因该是“亲王”或者“郡王”
但是大臣该怎么称呼他们????

御弟
国舅

是亲王

御弟。王弟。亲王。贝勒。
国王弟弟的儿子要看爵位称呼的吧。

我国古代五等爵为公、侯、伯、子、男。《左传》书楚国之君为楚子,吴国之君为吴子。南北朝至唐宋有“开国县子”之称。《隋书·百官志》载南朝梁陈封爵为九品,开国子弟为第五品,视二千石。隋代封爵为九等,子爵为第八等。后代往往沿用,惟明代封爵至伯为止,不设子、男二爵。清代原称“精奇尼哈番”,后改用汉名为一、二、三等“子爵”。

在欧洲,爵位是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关于王弟的称谓
在中国历史上,在汉以前,普遍被称为“公子”;
汉以后为“王”(亲弟弟为亲王,族弟为郡王)。
国外也差不多,不过少了郡王这个爵位,王弟为亲王或者公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3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2
两种称呼:
第二人称时,就是你面对面对对方说话,只能称某王为“殿下”。其他乱叫的很有可能被杀头。
第三人称时:就直接称对方的封号,比如“福王”、“燕王”等等。表示特别尊敬的,在后面加上“殿下”二字。

刚见面行见面礼时则称呼为:“千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5-30
清朝时候按排行,八王爷,九王爷
之前不是按封号叫,朱棣是燕王,李世民是秦王,不是还有什么襄阳王之类的
第4个回答  2009-05-30
泛称王爷,爵位分亲王,郡王两等。可以称王爷,也可以称呼爵位。
皇室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0等。皇帝弟弟一般封亲王,郡王。他们的儿子爵位往下递减,但有一人继承父位。即父终子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