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出来就没事了!为何这种强制措施容易引起误解?

如题所述

取保候审与刑事拘留、监视居住、逮捕,都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但法律对取保候审制度规定比较笼统,给了司法机关可操作空间,也就给犯罪嫌疑人及亲属带来一定的误解。今天,“四哥有法说”就尝试解释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顾名思义,就是犯罪嫌疑人有条件的在外边等待审判。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类似于外国的保释。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取保候审制度中存在问题:

从上述法条立法意图来看,取保候审应是常态,羁押应该是例外。但现在在我国执行,羁押是常态,取保候审成了例外。法条中“可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严重疾病”等,基本都是靠办案机关人员的主观判断,他们说了算。所以,取保候审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

1、为办案方便,能关押的不会放。

为了侦查、取证,把犯罪嫌疑人进行短期关押也无可厚非。但有时长期关押并不是为了侦查取证,而是办案人员图方便。把犯罪嫌疑人关押起来,办案机关啥时候提审都行,不存在找不到人现象,也就不影响他们的办案节奏。为了他们的方便,有些人就遭殃了,如清华博士被关押1277天、华为前员工被关押251天、广东韶关教授被关押972天后被宣判无罪,国家再拿出巨额赔偿款安慰当事人。

2、取保候审成了办案人员错案“遮羞布”。

有的办案机关在没有掌握充足证据、定性不准情况下,就把犯罪嫌疑人抓起来了。在关押之后的侦查中发现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者证据不足、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等情况时,办案机关为了避免错案追究责任,防止将自身置于“错捕”“错羁”的不利境地,找出一些理由将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如果后期能将案件“坐实”再向检察院移交,不能“坐实”的企图将案件不了了之。例如2019年11月,四川乐山的杜鹏,因被警方错误录入犯罪记录,在焦虑等待更正时因病去世。实际犯罪嫌疑人杜鹏因涉非法经营罪,在2012年取保候审后七年之久没有了下文,早早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十二个月的取保候审期间。

3、取保候审属于说情“重灾区”。

刑事案件的办理,有着严格的纪律、制度约束,谁也不敢拿着自己的饭碗和政治前途去尝试。例如,迁安县公安局副局长强奸幼女的行为,被本局办案人员发现后,副局长拿钱也没有把丑恶掩饰住吗!所以,大家一般不要相信刑案存在徇私枉法行为。办案人员不敢在案件事实、定性、证据等方面做手脚,但他们可以“认为”犯罪嫌疑人不存在社会危害性,拿取保候审落个人情。

四、取保候审的后果:

取保候审出来还会不会判刑?如何判刑?是否能宣告缓刑?这可能是取保出来的犯罪嫌疑人最想知道的。至于取保出来之后会怎么样,还要自己根据自己案件进行判断。

1、能取保候审,并不代表能轻判!因近几年超期羁押引起的巨额赔偿案件,已引起司法界的重视。将来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取保候审一定会像发达国家的保释制度一样,成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常态,长期羁押会成为例外。所以,按能否取保候审来判断自己是否轻判,没有参照性。就目前来看,能取保候审的基本都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不一定会是缓刑。

2、因证据不足取保候审的。因证据不足检察院不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的,取保出来的后果只有自己清楚。如果自己干了犯罪勾当,公安机关补足证据,案件随时都可以进入程序。公安机关一直找不足证据的,算你走运。如果自己没有干坏事,那就什么也不用怕,取保候审超过十二个月后,找公安局退押金就行了。

3、因“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取保候审的,案件会继续进行,到法院宣判时上述情况仍存在,一般会适用监外执行。

结束语: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取保出来之后的后果还需要自己根据自己案情进行判断。那种认为取保候审出来就没事了想法是不准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1

1.什么是取保候审

在我国法律中,取保候审是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刑事追诉而又未被刑事羁押之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简单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取保候审可以贯穿刑事诉讼始终,在公安、检察院、法院,都是可以做取保候审,一般情况下,在公安做了取保候审,它不去报捕的话,检察院和法院也会做取保,但是特殊情况下,他们也会继续报捕;

其二,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只出现在刑事诉讼中,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做取保了,不是他没有罪了,而是他涉嫌刑事犯罪了。取保候审是一种限制手段,取保人所要做到的,就是遵守取保的相关规定,未经有关机关批准,不能离开居住地。注意不是不能离家,是不能离开居住地;

其三,取保,需要保证人或者保证金,才能做了。这是一种保障,就是为了保障当事人能够随传随到,保障刑事程序顺利进行;

其四,取保候审的期限是一年,过期了需要重新变更强制措施。

2.做了取保候审的后果

一般情况下,能够做取保候审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其首要条件是,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换句话说,如果是重罪,根本不会做取保,因为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就逃跑了,或者有第二次犯罪的危险。

所以,如果你涉嫌刑事犯罪了,被取保了,那么你的涉嫌的罪名不太重,和可能判处的刑期不是太长,要不然,公安机关也不会做取保。

当然,还有一种取保,叫做存疑取保。法律上没有这个词,但却是那么个意思。也就是上面这种情况,公安机关去检察院报捕(这说明公安机关认为不适合做取保候审),然后检察院不批准逮捕,他们会有两种考虑,第一种,认为没必要批准逮捕,做取保候审,就能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第二种,现在这个证据不太完善,没法认定嫌疑人的犯罪,只能做取保候审,让公安机关继续侦查,能够查实了,在过来报捕。

那有人就会担心,这第二种情况,嫌疑人如果跑了怎么办?那没办法,只能列网逃了,因为证实一个人犯罪,必须要拿出足够完善的证据才行。

3.取保、批捕与判刑的关系

取保、批捕是强制措施,而判刑是刑事审判,其实是两码事。现实中,不了解刑事诉讼的人,很容易弄混,也分不清楚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含义,现在法律微言就一次性给你们说清楚:

其一,取保在上文说的很清楚了,现在说逮捕。如果被逮捕了,也不必然意味着嫌疑人犯的是重罪,也有可能是检察院觉得犯罪嫌疑人有逃跑的可能,才批准逮捕的。当然批准逮捕也可能变更为取保候审,只要满足条件就行(现实中很少出现)。

其二,批准逮捕的案子,最后是实刑的可能性挺大,但并不是必然的联系。法院的审判会依据犯罪嫌疑人的情节轻重、悔罪认罪情况、追账赔偿情况、罚金缴纳情况等等,来进行量刑裁判。

其三,被取保的,也有可能会被判实刑。因为法院判缓刑的标准和取保的标准,完全不一样。

其四,取保候审不批捕后,也有可能进入不起诉阶段,因为如果正式嫌疑人犯罪的证据就是不好或者嫌疑人本身就不构成犯罪,那么案件就进入不到审理阶段,现在不准许公安机关随便撤案,因此案件会进入到检察院的不起诉阶段。不起诉分为绝对不起诉(不构成犯罪)和相对不起诉(存疑不够罪)。

第2个回答  2021-04-11
取保候审之后就没事了?不是的。这是误解,认识误区。

这种误区主要来自于客观感受。因为没有在看守所羁押,所以人身自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感官上认为已经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了。

其实,如果刑事案件终结,办案机关会出具撤案决定、不起诉决定以及刑事判决书等文件,同时会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具释放证明等文件。所以,但凡不是撤案、不起诉或者判决无罪的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会面临承担刑事处罚的结果。

取保候审之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切不可大意,应当严格遵守办案机关的要求和法律规定,比如传唤时及时到案,不得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更不能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等。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后,仍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同时也应当继续持续案件的进展。比如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后,也应当及时委托律师阅卷,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交相应的法律意见等。
第3个回答  2020-11-07
错误,取保候审也是强制措施的一种,现在取保了,如果确定构成犯罪,还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不是就没事了。容易被人误解是它并没完全限制人身自由。
第4个回答  2020-11-07
虽然取得了取保候审,但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仍然触犯了法律,那么一定会从重处理,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