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敬心中的神,赋予了长安城生命和灵魂的建筑大师是谁?

如题所述

在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唐朝“旧历二十三”年,有一场战役异常惨烈,被称之为烽燧堡战役。第八团军,作为一只王牌军队,团中的二百多人各个身怀绝技。在后方无援军、补给,前方敌人不断的情况下死守烽燧堡,最终仅剩下九人存活。



在他们守城的时候,团中的老闻总是给一众兄弟讲述关于长安的故事,这些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心中都对那座城市都有着好奇,向往。他们要活着,到长安去。

张小敬说:

“长安城打隋朝开始建立,那是神仙一般的隋朝工部尚书宇文恺主持设计的。它不单是一座城。长安,是龙首原上俯瞰众生庇护万民的帝国之心。待到了我大唐,为了安置江南来的战乱流民,更是将长安城建成了一座寰宇四海、超前迈古的第一大城,正彰显我唐之国力强盛,遂有万国来朝。”

那时候的张小敬说着这些话,眼里闪烁的是希望。不光是他,还有许多人,都对长安城有着一种向往。



而这座神奇都城的建造者正是隋代的建筑大家宇文恺,他给了这座城市生命,给了它被万民敬仰,流传千古的可能。

在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是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中国的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和夯土相结合的建筑为主,所以数千年来都有“土木工程”之称。根据现有的文献以及可供参考的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的高台建筑,在向北方传播之后。到了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原地区风靡开来。而在大量的出土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木榫卯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木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

到了秦汉时期,作为大一统的朝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交流融合,木质建筑渐趋成熟,成为体系。而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寺观、陵园等众多大型的工程建设,其工程繁琐,规模又极为浩大。所以在朝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掌管,并且创建了一套同西方完全不同的营造工程体系。

公元六世纪,在经过了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继承了北周的基础上,灭掉陈国,统一了南北。使中原大地重新恢复了统一。而在前朝的文化的浸染之下,走向了新的阶段,中国的一段盛世也由此展开。而隋朝在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继承了西汉的基础上,开拓了隋唐时代的建筑发展的新的阶段,并呈现了中国的文化以城市建筑为代表的独有特色,其中尤以隋朝的都城为典型代表。



宇文恺,字安乐,隋朝的重要建筑家。公元555年出生在北朝当时的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宇文家族。宇文恺的祖先应当归属于鲜卑族的一脉,他的父亲宇文贾曾经官至北周的大司徒,是西魏时期十分著名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威高权重。出生在这样的家族当中,宇文恺的身世也是十分的显赫了。

在家族当中,宇文恺的长兄宇文善是西魏的大将军,而他的二兄则是北周的骠骑将军。十分擅长武术弓箭、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但是宇文恺似乎就好像是这个家族当中的另类,与父亲、两位兄长完全不同,宇文恺不喜舞刀弄枪,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书籍、建筑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自幼就博览群书,对于历代的工匠工艺以及典章制度都十分娴熟。这些知识的积累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建筑大师奠定了基础。

因为家中父兄的战功显著,宇文恺在三岁时就被赐予双泉伯爵的爵位,等到了七岁之时,又被封为安平郡公。但是好景不长,581年北周的国丈杨坚废掉了北周的皇帝宇文衍,自己称帝开创了隋朝。在登基之后,杨坚对于原来的王室成员耿耿于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排除异己。大杀北周宗室,其中就包括扩宇文家族,宇文恺本人也在名单之上。

所幸的是,因为他的哥哥有拥戴杨坚的功劳,再加上宇文恺自己有着超高的建筑才能,得到了隋文帝的赞赏,所以隋文帝最终放过了宇文恺。随后隋文帝让宇文恺担任营宗庙副监修建杨氏宗庙。修建完工之后隋文帝十分满意,对宇文恺进行了嘉奖和封赏。宇文恺也在此时开始初露头角,小有名声。

从汉到隋的八百多年间,几度经历了战火的长安古城早已经面目全非,又因为长期作为都城的存在,人口聚集在此,密集的人口对城市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城市供水排水不畅,污水在城中很难向外派出,而城中的生活用水又收到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外的几条河流时而泛滥,洪水灾害又时常威胁着都城的安全。

而在城市内部的皇城,因为多年的历史,宫殿大多出现了木柱腐烂,被侵蚀的情况。当时还有人上奏称“经今将八百余年,水皆咸卤,不慎宜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都城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迁都的事宜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在隋文帝逐渐稳定了朝堂的内外局势之后,就在528年的六月,隋代建国的第二年,隋文帝下诏令要在风景秀丽的龙首原上修建新的都城,也就是后来唐朝的长安城。

隋文帝任命宇文恺为大兴城的副监,宰相高颖为正监。宰相只要负责对于大兴城的大纲的建设总领,剩下的对于大兴城的建筑计划、实施、施工等事务都由宇文恺负责。所以大兴城建造的实际上主持者其实是宇文恺。

宇文恺对于这项工程也是十分用心,在对大兴城进行设计规划之前,他对洛阳同邺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吸收两地都城建设的特点。同时又多次踩点龙首原,进行勘探。准确把握这一地区的地理特点,来更好的进行都城设计。

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之后,宇文恺将都城选在龙首原的南麓,这里风景十分秀丽,并且南北通畅,地势开阔,能够容纳大型城市的建设。比之汉长安城的选址要优越许多。同时,在规划中,将宫殿建筑建在东西向的六条坡上,利用地形的因素,使得这些建筑看起来更加地高大,带有一种威严。同时还将坡与坡之间的凹陷地带,用来开辟湖泊,修建了许多名胜风景。将地形充分利用,每一种都发挥到了最大的价值。

大兴城的规划完成之后,于开皇二年(582年)开始动工,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大兴城修建完毕,隋文帝大喜。大兴城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它的规模大约是现在的西安城的七倍之大。城内主要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有宽直的大街,将城市分为众多方块,也就是后来唐代所称的“坊”,这就是里坊制度。

里坊制度使得城市布局整齐有致,白居易诗称“百千家似围棋,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正是对这种布局的最好描述。

除此之外,城中还有依据地形所建造的景区布置,曲江的芙蓉池正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今天到西安去,曲江仍是不少游客的选择。同时针对城市内部的环境美化和排水问题,宇文恺又利用周围的丰富的水源,引三条大水渠的水进入,满足城内的用水需求。同时又在城外设计开凿了广济渠,沟通渭河和黄河,便利了城市物资的运输。

这样出色的城市建筑到了唐代之后被保留下来,除了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以及局部进行了扩建之外。基本上保留了隋代大兴城的面貌。



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都城长安更成为了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容纳了一百多万的人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可惜的是,在唐天复四年(904年)黄巢起义,起义军的将领将对唐王朝的怒火放在了这座城池之上,于是曾经繁华一世的帝国都城,几乎成为了废墟。今天的我们再难见到那座万国来朝,众民敬仰的长安城。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而隋朝东都洛阳的建造,是宇文恺所建造的另一个都城了。公元604年,杨广继承了皇位,庙号隋炀帝。对于都城大兴城的布局建造,隋炀帝都很满意,但是因为都城地处关中地区,所以交通不是十分便利,同时对于东部地区也不好掌控。所以又萌生了营建东都洛阳的想法。

在隋炀帝登基四个月之后,在巡视洛阳之时便下诏令要营建东都。

宇文恺又一次担任起了这项任务。这是的宇文恺已经51岁了,同营建长安城时那个28岁的年轻人相比,已经有了更为成熟和更加完善的设计经验。东都在城市规模上要比大兴城要小,此外地势条件的复杂使得东都与布局严密的大兴城不同,皇城同宫城都没有在城市的中线之上。

东都的核心部分就是宫城了,宫城内极致华丽,奢靡。而在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乾阳殿了。除了修建东都之外,宇文恺还应隋炀帝的要求,从全国各地搜罗出奇材异石,珍禽野兽等,用来建造装饰显仁宫。宫殿极尽奢华,使前来察验的隋炀帝赞不绝口。



除了这两座都城的建筑,宇文恺还有许多杰出的建筑成就。在隋炀帝期间,隋朝的国力逐渐增长,隋炀帝喜好大喜功,在大业三年,隋炀帝就在北巡之时,命令宇文恺建造“大帐”,一种能够活动的建筑,帐中能够容纳下几千人,以此来凸显自己的尊贵身份和强盛国力。

此外,在607年的夏天,隋炀帝出巡之时特意要求宇文恺同行,就在他们经过秦汉长城遗址之时,隋炀帝命令修建隋代长城,前后两次建造都由宇文恺一手规划。

此外,还有多次上书请求修建的明堂,明堂最开始是周朝宫廷的前殿,传说是由周公所设立的。在明堂中进行颁度量、制礼乐等诸多事宜。后人尊崇周礼,将原有的制度进行了保留并赋予明堂更多的功能,赋予它更多内涵。隋文帝时期,虽然宇文恺建造明堂的方案十分满意,但是因为当时有许多大臣极力反对,最终只能将宇文恺的规划作罢。

到了隋炀帝时期,虽然宇文恺的关于修建大业明堂的上书已经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但是当时因为恰逢辽东战事起,而被迫搁浅。但是宇文恺留下的图纸以及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宇文恺的《明堂议表》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宇文恺在向隋炀帝奏议的时候,已经有了按照固定比例绘制的图纸图样,同时还有用木头制作而成的模型。从这些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朝一系列的建筑特点和建筑设计。



除了这些土木工程的设计之外,宇文恺还实施建设了水利工程。

在大兴城修建完成不久之后,隋文帝因为渭水多沙,漕运十分不便的原因,下令开凿广济渠。宇文恺在修建当中,亲自勘探实地情况,勘察河流以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同时根据勘察的结果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这一项目完工之后,不但能够进行漕运,而且能够用来灌溉田野。使得百姓亲切的称之为“富民渠”。

同时,在宇文恺不断的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丰厚的建筑经验和建筑方法技巧。宇文恺将这些内容编纂下来,汇集成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不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书籍著作现今已经失传,只有《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在《隋史》一书当中保存了下来。

除了这些实际建筑成就之外,宇文恺的建筑思想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首先,在设计建筑之时,首要的就是根植于自然当中,尊重自然。充分考察建筑地的地理环境,在设计建造之时能够柔和各种自然地理因素,达到天人合一的建筑效果。这一思想深深的影响到了后来的建造者们,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利用大自然的美,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创作设计当中去。

此外,宇文恺还将建筑赋予人文精神,都城的建造以中轴线为核心,围绕天地日月等文化因素对城市进行主体设计,使城市具有了人文内涵。同时在城市当中将前朝的遗迹旧址进行充分的保护,将城市的人文气息延续下去。

在城市的规划当中,宇文恺尊重整体的协调。从建筑的全局出发,对建筑有着整体的感知。并能通过几处关键的建筑来凸显城市的整体协调。这些思想都对后世的建筑师有着不小的启发和借鉴,是建筑界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宇文恺的建筑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建筑界的广泛认可,其建筑风格对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影响。在唐朝时期,渤海国的使者在来到长安城之后看到长安的盛景,仿照长安城建造了渤海城。而当时日本的学者也在到长安参观之后,将长安“搬”回到日本,在奈良和京都仿照长安的样式,建造了两个规模较小的城市。



伟大建筑家宇文恺的设计建造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