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和鲁迅的那些事给鲁迅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如题所述

《藤野先生》一文是鲁迅回忆性散文的一篇代表,出自《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作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的是20年前的往事。实际上,鲁迅在仙台医学院学习是从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为时一年半。通过分析《藤野先生》一文的叙事结构,以及内在地去看文中的有关细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段留学生活对鲁迅的心灵有过怎样的影响。

以大部分读者的认知来说,记人文章需要及时甚至及早地让所记人物出场,以便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但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主角藤野却迟迟才出场,这不似一般性散文中那样,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藤野先生出现前,鲁迅要以五六段的内容来记叙自己从东京到仙台的一段经历?

实际上,这样的叙事在写法上是一种典型的“复式结构”。这是从全文的宏观结构来看的效果,后面将从微观层次去查看文章细部,也能发现许多细节上的“复式结构”来。

一般来说,我们容易把藤野先生出现前的段落归纳成一种铺垫,视为一种超越了常规的“长文铺垫”,然而作者何以要这样做,只是为了实现一种写作技巧上的突破吗?其实,分析作者的心理,这很能体现出作者对这段一年半留学生活的完整记录。其中,前部分是写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转移到仙台学医;后面的内容才是记录其生活,从而体现出作者所感激和难忘的藤野先生。

鲁迅和藤野先生。插图来自网络

从作者的心境来看,鲁迅选择从东京到仙台,其内心是极度复杂的。文章所能体现的,一是对不少清国留学生的讨厌,二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这两种心境在文中都有清晰的体现,以第一种来说。作为一名留学生,他本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两年后从这里毕业。但看不惯许多“清国留学生”的表现,认为他们辜负了祖国对他们的培养和期待,如“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尤其从“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志极了”等可以看出,所以在鲁迅看来,只有“只有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到也还可以坐坐的”,他对清朝留学生的讨厌导致他已经不想继续在东京呆下去,所以在文中才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是文中重点给出的,更容易体会出。这里不做分析。

从微观结构看,鲁迅做不到“见辱不辱”,其内心受周围环境的刺激,这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微观去看,文章直接出现或隐含着不少成对的概念,明显具有价值的是“东京到仙台”以及隐含的“故乡-他乡”(中国-日本)、“自我和他人”等,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心态变化。

许多清国留学生以自己庸俗的留学生活,真的是“恶心”到了满怀爱国情怀的鲁迅先生。

鲁迅是第一个到冬天冷得厉害的仙台留学的,躲开的便是东京那个热闹而令人厌烦的环境。参考鲁迅曾经说过的讽刺留学生的话语,可以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的出逃而导致的身体上的行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