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的秘密知多少?

如题所述

中新网11月4日电闻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原料取自秦陵附近土层,并极可能是就地烧制。这是我国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等多家单位十几位科研人员,精心选取100多个相关样本,采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方法,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结果。专家表示,此次研究找出了兵马俑的原料产地,是解开秦陵兵马俑烧造之谜过程中的一大突破,具有重大考古学价值。 据科学时报报道,1999年起,在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核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下,研究人员选取秦陵兵马俑样品83个,秦陵附近不同地址、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20个,耀州瓷胎样品2个。然后对它们进行INAA分析,测定每个样品中32种元素,特别是不能人工控制、基本不受工艺过程影响的La、Lu、Co等28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再将所有样品元素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讨其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大致分为一、二号坑,三号坑,垆土层,垆土黄土混合层以及耀州瓷胎等五类;一、二、三号坑兵马俑的原料并不完全相同,产地各具相对独立性;三号坑兵马俑原料产地很集中,一号坑相对分散一些,二号坑则更为分散;兵马俑原料与秦陵附近的垆土层关系密切,而与该处黄土层关系稍远,与耀州瓷胎更远。合理的推断是:兵马俑的烧制窑址应该就在秦陵附近。 屡有奇迹出现的秦始皇陵在7000多件兵马俑的“护卫”下,已历经了2200多年的风雨。最新的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整个陵园布局可分为4个层次,即核心部位的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专家袁仲一说,陵园核心的核心是地宫,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在内城和外城之间是秦陵园的外廓城部分。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 袁仲一分析,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同时,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发现皇后陵,其过渡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 新华社讯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真墓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石质建筑的墓室主体尚未坍塌进水。初步探测显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秦始皇墓室确实体现了“千古一帝”的气派。 “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长期存在一系列疑问,如秦始皇真墓是否就在封土堆之下,墓室埋深多少,地宫结构尺寸怎样,墓室是否坍塌进水?我国科技工作者应用重力、磁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测汞、测氡、测温和弹性波法等物探、化探技术,经过历时一年的勘查试验验证,终于揭开一系列秦始皇陵之谜。 昨日通过验收的科技部“863”计划项目《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详细、全面解答了有关秦始皇陵墓的诸多疑问。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说,本次测量探测到由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以及弹性波法反射异常,由开挖范围对应封土堆细夯土墙引起的明显磁异常,由墓室引起的高电阻率异常,开挖范围内汞异常,宫墙引起重力异常和绕射点异常。这些异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画出一个巨大的地下建筑群轮廓。“只有真墓才可能有如此规模和配套的地下建筑群。因此,现在可以回答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秦始皇地宫、墓室就在封土堆之下。” 刘士毅说,初步评估,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开挖范围主体约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顶深海拔高程470米至480米,高15米左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宫墙顶深海拔高程约471米,高约16米,宽约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宫墙之上的细夯土墙与宫墙位置、范围基本一致,高约30余米。测量探测到的封土堆汞异常分布特点耐人寻味:北、东最强,南、西次之,北、西最弱。根据秦始皇墓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的传说加以推测,可能反映了秦朝时期中国人的江河地理概念,例如可能与秦始皇到过渤海有关。 刘士毅说,由于除磁法外,剖面稀少,未进行三维探测与反演,磁法的人为干扰未能全部消除等因素,本次测量只给出地宫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状。至于墓室内所藏珍宝是否如史书记载的那样以及是否被盗,仍是非到开挖之日无法解开的谜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6
秦始皇陵经过探测内部是一个巨大的正方体 上面原来是个祭坛在秦陵顶端 后被叛军毁坏 传说内部水银为河经过测定确实是汞含量超高 可能人根本无法入内 外部有些许盗洞但都没挖进去 因为墙传说12米厚 ..其他的展无消息
第2个回答  2014-04-26
中新网5月11日电据湖北日报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核磁共振科研组将地面核磁共振测深(MRS)方法直接应用于秦皇陵考古,查明了秦皇陵地宫封土堆下的含水层分布情况,为推断地宫的完好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近日,国内权威杂志《CT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全面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核磁共振科研组的新成果。 位于陕西骊山脚下的秦皇陵地宫,从1962年进行考古勘察以来,地宫之谜一直困扰着考古学界,人们始终没有探明它的准确方位及地宫是否受损。2002年,国家863计划《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课题正式启动,设定的总目标以秦皇陵区为对象,利用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查。考古界和科学界联手,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针对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 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专家先运用遥感、物探等多种方法,对秦皇陵区地宫进行无损测查,但均不能确定地宫中有没有进水。去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核磁共振科研组参加了这一课题研究工作,承担了探测水层分布的任务。他们在秦皇陵封土堆上及其附近,进行了地面MRS方法测量,通过精细施工,采集到了5个测深点的数据。 经过精细处理和反演解释发现,位于海拔440米至480米封土堆下的地宫,石质建筑的墓室主体尚未坍塌进水,为考古学家推断地宫的完好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说明了地宫周围的排水渠仍在发挥作用。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方法的应用终于解开了墓室是否坍塌、进水的疑团,初步揭开了秦始皇地宫的神秘面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