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鎏金工艺,其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一) 制作"金棍":首先,准备一根铜棍,将其前端打扁并微微翘起,然后沾上水银,晾干后,便形成仿金的"金棍"。
(二) 煞金过程:通过溶解黄金,用水银将黄金溶解,待金液冷却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凝固成稠泥状,即为"金泥"。
(三) 抹金阶段: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需要鎏金的器物表面。
(四) 开金步骤:使用烧红的无烟木炭和金属棍,将金泥中的水银蒸发,使黄金紧密附着在器物上,这一过程称为"开金"。
(五) 压光工艺:通过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制成的压子,反复在镀金面上磨压,目的是使镀金表面平整光亮,增加坚固性,这就是"压光"。
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葬中的祭祀璜,由七块玉石和两枚镀金铜兽制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展示了这项技术的精湛。
在古代,鎏金不仅用于器物表面装饰,还广泛应用于武器的镀金,如隋唐时期宇文成都的凤翅鎏金镗就是一个例子。
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采用了鎏金工艺,这些大字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中被提及为"镏金",彰显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