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读拼音shǔ。
蜀(拼音:sh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有大眼睛的虫子,本义指蛾蝶类的幼虫,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蠋(zhú)”。
蜀又是古部族名,后作古国名。中国的四川一带,商周时为蜀国,秦时为蜀郡,三国时为蜀汉地,所以四川别称蜀。
蜀字在甲骨文中用为地名,但这个地名并不是四川。根据胡厚宣、顾颉刚等先生的考证,这个“蜀”乃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地方,大约是山东西南泰安到汶上一带。这里古属兖州。中国古代有一个民族居住在现在四川的西部,这个民族最早的一名首领叫“蚕丛”,称为“蜀王”。
约在公元前316年,古蜀国归并于秦,秦朝就在其属地四川设立了“蜀郡”。三国时代,刘备在成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或“蜀汉”。所以后世一直以“蜀”代表四川。
详细释义
1、祭器。《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2、古族名、国名。分布在今四川西部。相传最早的首领名蚕丛。公元前316年归并于秦,置蜀郡。贾谊《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一;独。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蜀音市玉切,音小变则如束。福州谓一为蜀,一尺一丈一百一千则云蜀尺蜀丈蜀百蜀千,音皆如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