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建筑形态的发展?

如题所述

市政办公建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主要由官员布政与市民活动两大部分组成。它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等变化息息相关,其形态也因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民俗等表现出差异性。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理念的更新和机构改革的深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行政区划调整、地方城市改变等原因,我国中小县市的行政中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由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共同组成我国城市行政机构,是城市行政中心的主体。他们之间的组织关系决定了行政中心的主体布局。“四套班子”主体建筑与会议等配套设施,市政、市民广场之间的有机轴线关系是设计的重点。而其规划模式不仅对行政中心建筑形态乃至城市发展更新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整体规划
中小县市行政中心整体规划,主要有分散规划与集中规划两种模式。
1.1分散规划模式
分散规划是对原有的行政机构调整或依托现有的城市资源,在老城区分散新建行政中心。这种做法牵扯面广、工作繁杂,对城市交通、人们生活在一段时间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适应城市的现状,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四套班子”的合作与监督。
1.2集中规划模式
集中规划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行政中心的整体搬迁,将城市中相关的行政机构(四套班子)集中起来,结合会议中心和市政广场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整体区域。此种规划模式实现了城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办公中心、居住中心的分离,缓解了老城中心区的压力,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行政中心集中建设到新区,不仅带动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为城市战略调整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四套班子”集中建设,重叠的功能无须重复建设,节约资源;并且利用级差地租,将原行政中心地皮和建筑出售或出租,所得资金用于新区行政中心建设,减少财政压力。目前包括湖南省宁远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浙江省德清县、绍兴县等中小县市已经按此模式完成了机构的重新规划建设。
比较以上两种规划模式,不难看出,集中规划“四套班子”的模式,对城市发展与行政机构的运行都大有益处。而由此种规划模式下的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建筑形态在平面布局、流线组织、功能构成、形体设计、立面处理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变化。
2建筑形态
2.1平面布局
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平面布局主要有集中式、分散式、综合式三种。
集中式布局是将“四套班子”集中于同一栋建筑物内的配置。形成“一”字型、“n”字型的平面形式。各部门通过垂直竖向划分和平面组合为多翼解决功能分区。此种布局的优点在于节约建设用地,各部门相对距离较近,联系方便,在层数不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比较高。但在一栋建筑内设置太多机构,有时会造成平面形式较复杂迂回,给外访办公人员带来不便。
分散式布局是将“四套班子”分散设置于区域内的各栋建筑物内,建筑体量得以控制,尺度宜人。借鉴传统园林布局形式,有机组织建筑群体,易于创造良好的景观,形成现代生态园林式办公场所。但此种布局往往占用较大的城市建设用地,土地使用率低。而从建筑使用角度看其流线长,办事机关不够集中,不利于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综合式布局适当的集中与分散布置“四套班子”及其配套设施,将功能上联系较为密切的几个部门集中配置,几个建筑共同组成一组建筑群体。由此产生“x”型、“工”字型、“口”字型等平面形式。此类结构正将“四套班子”四个部门分开,保证了各部门问的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各部门都有独立的出入口,方便独立管理。而此类的平面又在中心形成公共区域,如设置公众大厅、会议中心等功能空间,不仅利于各部门共同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监督。
综合式布局发挥了前两者的优点,既取得了较大的建筑面积,使“四套班子”可以相对集中于一块区域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室内外环境。
2.2流线组织
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流线设计摒弃了早先人车混行的组织形式,代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人车分行系统进行设计。车行道路多呈环状围绕行政中心,人行多经由硬质铺地与景观结合的广场,沿入口台阶进出行政中心。
为了避免使用人流交叉干扰,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流线组织又区分为外访流线、内部办公流线、领导流线三条。外访流线、内部办公流线分别由行政中心前广场、后内部广场组织分流。领导流线由环状车道到达行政中心两侧或其架空、地下车库,使用单独设计的交通体直达领导办公层。
人车分行,内外分离的流线设计,降低了行政中心各类使用者的相互干扰,提高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但分别设计的流线占用了更多的建设用地,而且较长的距离,较大尺寸的人口台阶,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外访人员造成疏远感。
2.3功能构成
基于机构优化精简的要求,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设计中增设了“四套班子”共用的会议中心,地下车库及辅助用房等内部办公功能机构。并新建了公众大厅、展厅、信访中心、“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等对外服务功能机构。内部办公与公共服务机构分隔设置的模式,不仅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便群众,也提高了政府机构行政的通明度。
主体办公空间的设计也由传统的小开间办公演变成大中小办公空间结合,并结合开敞办公及套间办公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中庭、共享大厅、空中花园的引入也改变了一条走廊、两侧办公的简单模式,使办公空间向更加人性化,生态化转变。
2.4形体设计
为了体现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大多以简洁的形体来表达其内涵。多采用简洁的矩形、弧形或圆形等基本的集合形体。并由大面积的实墙开点窗的模式演变成通透的玻璃幕墙为主体,在底部以石材,顶部设计飘板等来诠释古典三段式造型模式。
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形体设计中会因地域差别而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主体建筑部有明显的对称一性。对称性的设计给人以稳定、庄严之感,某种程度上契合行政中心的性格特征。并且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有序”和“礼”的思想。契合领导的权力意志。
2.5立面处理 立面处理为了打破封闭感,表现政府亲近廉洁的形象,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的部分如窗、门多是建筑内外空间交流的渠道,给人以通透开放感。而实的部分多为起支撑、围合的结构,给人以“力”的象征。从而体现出新型政府形象的亲民与政府权力的尊严。
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多采用低调的灰、自、黑等颜色,表现政府部门的清新的形象和廉洁的作风。灰白色的铝板、透明或灰、蓝、绿的玻璃被大量运用到墙体,而深暗色调的大理石和混凝土等常被运用于立面底部,形成上部轻快,下部稳重的整体形象。
柱廊、大台阶、装饰构件都成为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柱廊的设计打破了整体立面的沉闷感,并产生强烈的阴影,形成更加丰富的立面效果。大台阶形成进入建筑的序幕,界定了内外空间,增加整体气势。装饰构件的设计丰富了立面的层次,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但如果台阶尺度过长过大,装饰构件比例失调,反而易使政府在市民心中产生距离感。
3存在的问题
新建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建筑形态,基于建设民主、开放的政府形象的需要,由早期的“大院式”演变为“开放式”的形态。院墙虚化,从原来高大厚实防卫性极强逐渐变为通透、轻灵、隔而不断,甚至简化到只以绿化相隔。空间形态大多仍强调轴线关系,多以中轴对称来进行组织布局,主人口前围合出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广场、绿地,结合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城市公共空间,使行政中心不仅为城市政治中心,更加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所。但其设计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规模膨胀
传统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得一些领导在中小县市的行政中心建设中仍存在好大喜功的思想。部分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的设计建设上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大规模,超大尺度和超标准的倾向。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新建的行政中心成为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与市民生活相背离,变成新的形象工程。
3.2自我隔离
虽然新建的中小县市行政中心打破高墙大院的模式,但隐性的隔离仍旧存在。虽然本着开放的姿态,但平易近人和宏伟壮观这一对矛盾的解决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中小县市行政中心巧妙的利用尺度对比、体量对比、结构关系、色彩装饰等设计手法,形成无形的心理障碍。而取代院墙的绿化、威严的石狮、荷枪实弹的警卫却又形成了另一道人为障碍。
3.3建筑语言空洞乏味
新建的中小县市行政中心相互模仿之风盛行,普遍追求形式构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设计上难打破传统布局的局限,多是只在立面、材料上做文章。
问题的提出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建设不断深入完善;信息时代带来的新的变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小县市的行政中心的建筑形态必将由过去的“完全封闭”,当前的“可望不可及”逐步向未来“开放可达”的趋势发展。必将有更多更加成熟和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出现。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