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是否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精神?

如题所述

  是的,你看一下其中的歌词就明白了。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沃土。华北告急!黄河告急!全中国告急!

  家乡遭到残暴的蹂躏,乡亲正受着血与火的煎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慷慨激昂的歌声似风雷闪电,响彻全中国,照亮神州大地。看,在黄河两岸,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拿起了武器,像黄河的怒涛一样保卫我们的国土。在青纱帐里,在万山丛中,他们展开了英勇的血战。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进滚滚的黄河!

  《保卫黄河》在激荡的爱国热情中诞生。它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以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在音乐家眼里,《保卫黄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歌曲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这是向全世界唱响华夏的声音,这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人民争相传唱。不久,大合唱很快传遍各地,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保卫黄河》也由此成为振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保卫黄河》唤醒了广大民众的反抗意识,将整个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向着全中国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它用雄壮的呐喊,号角般地震撼了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观无畏,不可战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听一次《保卫黄河》,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怒吼的力量。在老一辈人眼里,正是一种与民族共存亡的意识和热血澎湃的激情造就了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已经超越了艺术的领域,仿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不屈的魂魄。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虽然这首歌创作年代相去甚远,但那奔放、铿锵有力的诗句和炽热的情感,至今唱起来仍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战争时期唱着它,《保卫黄河》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现在唱起它,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