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形象的二重性是什么?

论金庸笔下杨康形象的二重性

金庸在创作杨康这个角色的时候,毫无疑问,只是简单地把他作为郭靖的对比形象来塑造的,郭靖木讷敦厚,他便轻佻倨傲;郭靖精忠重义,他便贪图荣华。只是金庸毕竟是讲故事的高手,是才能卓越的写家,他无论描画哪个人物,都不肯简单地将他脸谱化和平面化,于是即使是他笔下的杨康,也不单单仅仅是个背景,也有属于他的喜怒哀乐和矛盾痛苦,只是他懒于深化,点到即止,即使是如此,他那曲折突变的身世和廖廖几笔生动的外貌和形态描写,也能激起人几分同情和探求的欲望。比如穆念慈,因何在他轻浮来去的一场擂台游戏里,便会对他情根深种?为何会将他的断袖舞在手里,模拟他唇角那分调笑?就在不多的描写里,那少年的俊美和天然的,难以临摹的一段风流态度仍然使人过目难忘。作者写小说的时候,对人物当然有自己的喜恶和倾向,可是写了出来真正深化了这个形象的,无疑是八三版射雕的编剧,他简化了郭黄的爱情,而将更多的笔墨用于描绘另一段苦恋,他拉长了杨铁心与包惜弱的重逢到殉情这段时间,使得一切真相昭然大白,因而杨康的点点心路都看得十分明白。他使杨康的悲剧意味增强了,掘深了,开始具有一个不灭的艺术形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将杨康在书中单纯地趋利避害,难舍荣华的思想有所提升,杨康追求过程中的强硬和坦荡,使得他的追求有了理想的味道。要感谢编剧的是,他没有使这个角色泛泛地成为一个简单的反面教材,而是有层次地递进式地让人看到他的内心,他的结局不再是干脆的因果报应而有了某种不可言喻的悲凉。最后,是苗侨伟的演绎使杨康活了起来,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开始有了灵魂和精髓。 阿苗经常谈他的演技,说射雕的时候,他并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一个演员对自己的演出是否满意,其实是最中肯的,就象一个作家评价自己最钟爱的作品,必然是深得其中三味的一部。可是我们为什么仍然觉得杨康无一不好,无一不美,那是因为当年的阿苗实在是翩翩少年郎。他无论做什么,即使是最为本色的演出,最为自然的举手抬足,都是杨康。他的杨康无须刻意地、用力地、拼命地演出,他扮上了装,穿了戏服,轻轻一抬眉眼,便是活脱脱的一个如假包换的杨康,他自然而然地有了杨康的神情,杨康的微笑。杨盼盼说,“在片场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的就是杨康,我觉得我很爱他,我很爱杨康”他那时就是杨康,唯有那时的他,是杨康,他以前不是杨康,以后也不是杨康,除了他更没有别人会是杨康,唯有那时的他,就是杨康。 张国荣生来便是程蝶衣,这句话很多人懂。我说苗侨伟生来便是杨康,只是这个意思。我似乎仍然没有归入正题。以上写了那么多,只是在讲杨康这个人物能立得起来的基础条件和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中,其实首功要推射雕这部小说,和八三射雕这部电视剧的流传之广,不过这个,我就不多说了。除此之外的事,都要归结于杨康这个角色本身杨康无疑是个悲剧,所有与杨康相关联的事,都构成了这其中悲剧的元素,也可独 立成章,也可混为一谈,而杨康则是这所有元素的集合体和承载者。可以说,杨康是他生命中所有悲剧的“集大成者”,他无从摆脱,无从救赎,也无从放弃,他的悲剧不是舞台的悲剧,而是人生的悲剧杨康的悲剧始于父母的一代,杨铁心和包惜弱的悲剧,也包括完颜洪烈与包惜弱的悲剧。 完颜洪烈无疑是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他掌控了一些人的生死,却无能于去掌控苍天幕后的命运,于是最终自己也陷入了悲剧之中。 杨铁心和包惜弱的故事更加适合在舞台上,以戏剧的形式表演,他们的悲剧更加富有戏剧性,也具有一切优秀剧本的素质,包括故事的紧凑、戏剧的冲突和张力、大起大落的情感、大悲大喜的高潮,乍然而止的结尾,令人深思和唏嘘的余味。甚至在台词的改编和动作的排演上,也同样可以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表达,因为他们所有的内心的情感几乎都可以用独白的方式抒发,音乐舞美都可以轻易地烘托,观众的情绪会被瞬间调动起来,最后他们双双殉情的时候,肯定会泪倾全场,这简直就是一幕优秀的话剧题材,凄美,高潮迭起,轰轰烈烈引人泪下。杨铁心和包惜弱的悲剧,在乎一个偶然,在乎完颜洪烈,他们完全有理由去恨,他们只恨完颜洪烈一人就够,完颜洪烈也有理由恨,他恨他自己便够,如果故事这样结束,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结果,毕竟最后,杨铁心和包惜弱都死得其所,都死而无憾。可是,他们的悲剧结束了,杨康的悲剧仍然在继续。他们悲剧的结束,是在杨康的人生中,增添了一抹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穆念慈的悲剧,未必适合拿到舞台上演,因为她太多的心事,都不能磊落在人前的,甚至连她自己都不忍时时去触碰。她没有轰轰烈烈的陈情的机会,唯有将一段心事慢慢酿成苦酒,慢慢啜饮着,浅淡的苦涩,沉痛的回味,直到她的生命最后一刻,看着那酷肖杨康的独子,叹息出“与你爹爹葬在一处”的时候,一切方才终于落幕。 她的悲剧贯穿于杨康的悲剧中,一个女子将她一生所有的情感和祈望,所有的灰心和绝望都系在一个男子身上,至死不休,这虽然的确是悲剧,的确令人不忍,但却也并非世间独有。她的悲剧是沉重的,也是简单的,杨康若遂了她的心意,她就会有一个欢愉的人生,杨康若是执意作恶,她就会有一个灰暗的人生,只是欢愉也罢,灰暗也罢,终要和他脱不了干系,终要和他葬在一处,痴心女子痴心事,见诸多少笔端念慈的悲剧与杨康的悲剧息息相关,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甚至在他死后,依然独自承担着余韵袅袅的悲音,只是这余韵,毕竟也只是他的余韵,悲剧,也只是在延续着他的悲剧了。 那么杨康本身的悲剧,到底因何不可复制,因何是世上独有,因何具有令人深省的力量,因何掩卷之后,可以长思也不仅是因为上述的悲剧都构成了杨康人生的部分,因而他的悲剧本身都带着更加深重的色彩和更加复杂的因素,更因为杨康的悲剧,是人生和人性的悲剧,不是舞台上相对震撼却失之简单的悲剧。 舞台上难以描述他那么复杂的隐秘的心路,舞台上也难以描述那带有人生感悟式的历程,他更大程度上属于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你难以从一个角度去切入他,从一种因素去剖析他,然后说如果他怎样,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他不怎样,悲剧也不会发生。 其实只要他是杨康,只要他在那个时代,就难免不会如此,你终难找不到一个喜剧的结果。站在杨康的立场,你很难讲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他哪一步是无缘由的,甚至站在局外人的观赏位置上,你也很难讲他怎么选才算是对说到这个问题,难免又牵涉到该如何去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一个艺术人物的问题上了。 鲁迅评红楼梦的时候说“中国人鉴赏文学作品,不习惯把自己放在鉴赏者的位置,而总是惯于把自己代入一个脚色中去,于是失去了客观性。” 太多的人看杨康,喜欢代郭靖丘处机杨铁心而发言,义正严辞的也未必不是因为把自己直接代入当时的宋国人的身份,以一个国家民族的立场站出来讲话。女孩则把自己想象成穆念慈,爱他的风流俊俏,却为他的邪恶幽怨地埋怨,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杨康,却又难免牢骚满天,这大概是只站在杨康的一个面上代他出声的原因。 你可以对他的一个特点描述得绘声绘色,但不能以点代面,更不能让这一点脱离了整体,游离于杨康之外了。 杨康是一个整体,他的每一个侧面都是统一于整体的,他的痴情与他的阴冷并不矛盾,他在母亲面前的撒娇与他对着属下的狠声恶气并不相悖。他无论怎样做,只是因为他是杨康。 郭靖也是一样,他在黄蓉面前童心未泯,可在师傅和娘亲面前却并不撒娇,你说他矛盾,其实都只是郭靖的真实状态。 穆念慈完全有理由埋怨杨康,丘处机完全有理由杀之而后快,郭靖完全可以义正严辞地痛斥他,杨铁心也完全可以一个巴掌搧在他的脸上。他们都是有道理的,对于这些也要指责,肯定只把自己当成了杨康的代言人 可是站在旁观者,作为一个读书人,完全不必如此代入,退一步,有时或者看得清楚些叔本华是人生悲剧论者,他分析悲剧的发生,无非三种情况,倒也很有道理, 第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极恶毒的人,比如包惜弱与杨铁心的悲剧,无疑就是完颜洪烈造成的; 第二种是由于偶然的错误,要归结于命运; 而第三种呢“不需要布置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恶毒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下,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同时还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的不对。” 完颜洪烈对于杨康,是否是算是极恶毒的人,要一分为二地看;而仅仅归结于偶然的命运和差错,似乎也不能解释全部,如果把第三种悲剧生搬硬套在杨康的身上,一定会遭到反对,被辩驳的哑口无言,比如杨康不算是“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而应该偏向于“道德低下”的人,比如“不能说单是哪一方面的不对”,一般人都会说明明就是杨康的不对。 杨康被安排在“金国”,对“宋国”敌对,本身就使得“道德”和“是非”不再以普通平常的眼光视之了。 如果他只是西域某一小国“柔然”的王子,忽然有一天知道自己的母国是“大月氏”,而依然留在了柔然,也许相对就要公允得多 又或者,杨康的身边不全是象沙通天侯通海这样不入流的九流货色江湖土匪,而多一些金国的“忠臣勇士”,那么他的形象也不至如此尴尬,当然,并非说那时的杨康就比这时的杨康高尚几多了。 叔本华的悲剧论中,不知为何,没有点出人的性格在悲剧中所占的位置,对于杨康来讲,这一点似乎是尤为重要的,可能是因为他已将“处在不同位置”这个元素的内涵里加入了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一个人处在一种特殊的位置,有他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影响,必然会产生出这样的性格。这三种悲剧对杨康都不能简单对号入座,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套用的,那就是发生第三种悲剧的人,无可埋怨,无不平之鸣,这种悲剧中的人,是彻骨的孤独的。

杨康的孤独,理由有二。

其一,他无人可埋怨。

杨康冷傲,越到后期,这几乎成了他的标志,可这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他或许骄傲,更多的是倨傲,不过是由于他从小娇生惯养,天潢贵胄的身份培养的纨绔性情。他是轻浮的,任性的,好顽的,调皮的,肆无忌惮的,可他并不冷。他在娘亲膝前撒娇,在父王面前嬉笑,在街上与漂亮姑娘搭讪,在赵王府里对三山五岳的人物彬彬有礼,他何冷之有他渐渐冷傲,渐渐沉默,渐渐以一丝不屑的神情代替回答,何尝不是不得不然。他的悲剧骤然来袭,“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越是优越的成长环境,越显得这悲剧意味的明显,可是面对同样的一番震撼,他与包惜弱的精神冲击显然是背道而驰,是不能相容的。他爱母亲,可他不是母亲,包惜弱的精神和思想始终停留在那个风雪之夜的牛家村陋屋里,可是杨康的精神无一刻与那处陌生的地方相交接,包惜弱可以用狂喜来迎接这次意料之外的相逢,可是杨康却无谛于晴天霹雳。他与他最爱的母亲,在精神上事实上从来都是两分的。他们所珍视的所在意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包惜弱似乎并不想拉近这种距离,直到巨大的转折来临时,却要求独子与自己同心同德。只是在她临死前,才意识到这种要求的“一厢情愿”,那句“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从此娘不再管你了”,未必只是一种哀怨的表示,也是平静的承认这一事实而已这种评说,其实没有脱离大多数的剧评,只是现实心理的反映,要求他象郭靖一样,立刻油然而生起故国亲情,不现实更不合情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他与母亲的不能相容并不仅仅在人生道路的分歧上,还在于对完颜洪烈的态度,这一点直接关系到他自己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命运,杨康本来可以埋怨很多人,他完全有理由去埋怨,可是最后包惜弱可以恨,而杨康却不可以。包惜弱恨完颜洪烈,她恨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完颜洪烈唯有愧对,并无一言可对,他这十八年的付出与当年的罪过相比本来就不值得一提,况且这十八年原是建筑在当年的罪孽之上的,包惜弱有不领情的一切理由杨康也完全可以不领情,如果他顾念完颜洪烈对他真心的疼爱,他可以选择不与母亲一起仇视,可他当然也是可以怨恨的。杨康是否真的不怨恨完颜洪烈,电视剧里,他冷然对完颜洪烈说:“那些事我不想再提了”,在小说里更是有答案的,在他临死前的昏乱里,曾经扑向完颜洪烈,嘶叫着:“你害死了我妈妈……”可是他将这种怨恨藏在了心里,藏在了他的潜意识里,藏在了他自己不想触及,干脆忘记的角落里。他不仅怨恨完颜洪烈,也因此而怨恨自己,剧中的他有一次流落在乡间命在旦夕的时候,不止一次对念慈和郭靖说,你们忘记我是怎么害死我的爹娘的吗?别人骂他是畜生,他既懒于去辩白,也无法去辩白可是这种负疚不能让他抛弃追逐,他不想恨完颜洪烈,不仅仅因为他对他确实有一份很真诚的爱,还因为对于完颜洪烈带给他的命运,他同样是又恨又爱的杨康从来没有在人前大喊着命运对他的不公,和他在其中的无辜。即使是他独处的时候,他更多的只是在思量他下一步要走的路,却不是他心中的痛。因为对于这改变了的命运,他并没有包惜弱和杨铁心那样的痛恨,他出自于他主观的选择,也使得他没有那么无辜。在他的身世之迷揭露之后,杨康到了牛家村,他穿着一身乞丐的服装来到那个风雪覆盖的小山村,到了那家铁匠铺去查访自己的身世,他在北京街头受到了侮辱,然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不能说,杨康庆幸他有这样的人生命运,不能说,杨康感谢完颜洪烈掳走了包惜弱让他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但是至少,他并不痛恨他选择了他被完颜洪烈改变了的命运,因为他更倾向的,是那样的人生和那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他原本应该是的那个人”,选择了“他已经是的那个人”完颜洪烈启动了杨康的悲剧,可是杨康的选择使得他的错变得淡然了。他的选择使得他不能去恨完颜洪烈,因为他的身份与完颜洪烈紧紧相连,从此之后,他失去了怨天尤人的理由,他谁也不能再埋怨,谁也不能再责怪,包括命运,包括完颜洪烈,包括包惜弱,包括那些原本可以改变他命运的人,比如包惜弱如果没有那么懦弱,比如丘处机如果能够将他带走,他一概不能再去责怪,因为他的选择,使得那些没有做过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 无论如何,他想要完颜康的命运可是这些人,都可以恨杨康,他的母亲可以恨他不能和她同进同退,他的亲生父亲可以恨他泯灭人性认贼作父,他的养父可以恨他与他离心离德私放他的亲生父母杨康处在这许多的夹缝里,他并没有挣扎着要求每个人的谅解,去委婉地解释他的初衷,他的选择。他是不求任何人的谅解,他冷然地面对一切人,只做他该做的事,却不做别人巴望他做的事,无论背后的原因是正义还是邪恶杨康的冷傲,正是对于这种孤独深刻的认识。他不能去埋怨谁,只能坚定地沿着他选择的路走下去,郭靖的热忱不能拯救他,念慈的深情不能挽回他,完颜洪烈的疼爱不能帮助他,真正明白他自己的人生,他所要的东西,他所走的路的人,只有他自己。他既是举世无言者,也是根本没有诉说的兴趣和愿望,甚至临死前,他只自嘲般地对念慈讲了一句“现在想不放弃也不行了”,然后便全是对她的安慰之词,那些男耕女织的话,想必连他自己也是不信的。 梅超风对他略有了解,只是这一分的了解,这并不明确的认知,这仅仅是观点和态度上的相和,便让他大起知音之感,他对梅超风异乎寻常的好,其实是有原因的。总体上讲,他孑孑独行在这世上,从他选择了他的道路之后,在精神领域里就一直没有共鸣,也不求共鸣之道了。退一步讲,他即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未必会有人了解他心里的想法,一个带着杨康影子的完颜康,和一个带着完颜康影子的杨康,都是一个矛盾的,难以见容于世的人。 他爱穆念慈,但对于这个他真心爱着,他情感寄托的女子,他同样没有任何向她倾吐的的欲望,不仅仅因为他们在意识和观念上原本就南辕北辙,基于她的立场,她根本不能试图去理解他,更因为无论他说些什么,她都没有理解的可能 这世上原没有人有理解的可能。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有人做出理直气壮的批判,甚至他连辩驳的余地都没有,他所做的选择,或许是更容易的,或许是更艰难的,但不管怎样,他听从的是他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别人心里的声音。 是错,还是对,观者可以基于自己的道德观作出评价 评价的声音总会随着时代的观念而不同,如果不是众口一词,那么其中总会有合理的成份。这一点儿深谈下去,又可独 立成文,我们只要知道,他的选择,不违背他的本心。 他有很多的理由,但少年的任性在其中却没占多大份量,很少人会以如此严酷的方式成长 他不再是少年,他没有少年的朦胧,他清醒而犀利。其二,杨康的孤独,在于他选择了完颜康的路,可是身上却永远带着杨康的影子。他对于他是“杨康”的事实是有着深刻的自觉的,一直到他死,他也没有想过摆脱这个身份他知道自己是杨康,无论他有多么想做完颜康,无论他做得再好,他还是杨康。“杨康”对于他而言,更多地,是意味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所要极力排斥的,也是那条道路。“完颜”这个姓对他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也是必须顶着“完颜”的姓的那一条完颜康的路。 对于他要走的路,从不曾后悔,也不曾回顾过,可是“杨康”的烙印却时刻灼痛着他,片刻也不曾停息。 他高贵,骄傲,睥睨众生,目无下尘,可是在此之下,他知道牛家村的破瓦寒窑里藏着杨康的命运,他其实不是完颜康。于是那些本来属于完颜康的,无用的东西被他抛掉了,他不再在完颜洪烈面前孩童般地嬉闹,他不再闲逛观花显他的公子派头,他不再与欧阳克酒楼对饮品花论香,他不再去做那些他原本惯做的贵族少年的常事,他的纨绔子弟的习气忽然间就一扫而空,除了与他突逢大变有关,未曾不是因为,那些是正牌的完颜康才心安理得去做的事,而他,却并不真的是完颜康。 他只做一些,他选择的那条路上,他应该做的事,不管他是完颜康还是杨康,他都只是他。他一再只身赴险,一再身先士卒,一再亲临危地,他在奔向他理想的途中从不犹豫,他比完颜洪烈还要坚定还要果断还要勇猛,就象知道来日无多一样地赶急。杨康的命运就象一根鞭子一样抽着他向前行,只有他成功,他身登大宝的那一天,他的另一重身份才不会再构成对他的威胁,他才能自由自在地喘一口气。只是至死,他都没有等到那一天。
作为完颜康,他不能奢望去求得那些盼望着他成为“杨康”的人的谅解,他不恨他的父母,可是他迫不及待地要除掉丘处机和郭靖,不仅因为他们对他实际的威胁,更是因为他们是强拉他走杨康的路的身体力行者,也是他的巨大隐患。对于念慈,他哀求他欺骗,却在立场上和思想上从不和她妥协,也无法和她作灵魂的碰撞和共鸣。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27530815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7
  解析杨康——真伪杨康
  注定杨康生活在亦真亦假中。假父如真父般疼爱他,给他权利与富贵,真父不知所向。
  一个人,从穷日子走上富日子是一种梦般的向往,从富日子走向穷日子是一种折磨。昔日尊贵小王爷身份,沦为街头卖艺,内心多少有些不平衡,何况杨康生性清高孤傲。这样的落差更促使杨康在真伪中交织,痛苦,迷茫。
  虽是杨家后代,但到杨铁心时,杨家已不是什么名门,而是一乡村野夫之家,与常人无异。但是命运让杨康降落在尊贵的帝王家,从小,吃好,穿好,有千人宠,可唤万人用,标准的富家子弟生活。十八年的小王爷生活,早把它平民的血液熏染,他认定自己不是平常人。所以,当武功超群,充满才智的欧阳克出现在他眼前,他也不屑一顾,只当是为效贵完颜洪烈的奴才。当以义兄相称的郭靖出现在杨康面前,他同样是有些瞧不起,认为此人笨头笨脑,不过是逃离在大草原的一难民。从某种程度上,杨康十分认定自己,身份尊贵,风流帅气,心智聪慧,自有主张,不愿受一般人摆布。
  杨康算不上大恶人,有情,有抱负。王府前断然与完颜洪烈划清父子关系,显得十分有骨气。爹娘相认,情归和好时他露出的幸福微笑。他是纯真的,可爱的,只是残酷的现实抹杀了他的真。离开王府,爹娘双双去世,他变成一无所有之人,穆念慈的极力为生活奔波的劳累,以及被旁边的奚落,更增添刺伤他的自尊心。他再也无法忍受。他只有再度抓住完颜洪烈这根金稻草。
  想必此际,杨康是有些恨生父杨铁心的。
  十八年了,杨铁心未尽父亲的责任,到头来还打搅他富贵的生活。
  极度迷惘——洗心革面——极度落差——再度失足——幡然醒悟,杨康走得冗长而沉重。想想,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经历如此复杂的内心挣扎,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拂去些对杨康的指责?换作今日一个十八岁年少,有几个能比杨康做得更好?
  杨康最大的幸运该是有穆念慈这样一位美女不离不弃地跟着。
  金大侠故事中的人物,不是美得超脱,就是奇丑无比,对比性也更吸引人,无可厚非。杨康算作前者,峻朗的外表是吸引穆念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比武招亲上一抱脱花鞋,抛媚眼勾尽女人心,杨康仅是一投足,一眼神便将穆念慈的心定下来,让穆念慈不由自主夜约王府。
  杨康也真是会讨女人欢心。本是一个看上去神情坚硬冰冷的女子,不慌不忙,不冷不热,以花花公子的模样,亲自为穆念慈洗脸,鲜色花瓣衬女人脚,让穆念慈享受作为女人从未有过的宠爱。如此之举,怎不让人心动?
  穆念慈还是不敢肯定杨康的心是真是假。
  杨康对穆念慈的爱绝对是真。只是对权利的欲望让他不得不对穆念慈去真存伪。
  真真假假,让穆念慈几度伤心。杨康嘴乖,几番甜言蜜语,让穆念慈又心甘情愿起来。最后,就算穆念慈知道杨康真假交织,也无力去抗,因为爱一个人入心入骨,就难以改变,只由随他牵引。
  杨康总是很合适宜地给穆念慈一些表示。当穆念慈为了杨康,设计弄死欧阳克,杨康便动真格亲吻穆念慈及至上床,给她吃下最真的定情丸。谁又能说清这究竟是真还是假?
  很多时候,真伪交织的杨康,连他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真与假。
  行在红尘中,抢与权名之利的世人之中,多少人也是分不清自己的真与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11
金庸笔下的人物,向来都是亦正亦邪的,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大概是金大侠看腻了样板戏的高大全,学习了曹雪芹先生在王熙凤身上的经验教训,要弄出一个让读者爱恨交织的人物。而唯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永驻。

杨康--完颜康,背叛民族的败类,苟且偷生,后世的汪精卫就秉承了他的思路:曲线救国,不管最终目的何其高尚,均逃不过民族败类,汉奸的名头。因此从民族大以来讲,杨康绝对属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家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会坏了名声,但国内那些所谓名门正派对他的肆意屈辱,以及不断阻挠他对爱情,对新生活的追求,他郁郁不得志,又缺少朋友,在这样的内心仇恨,或者说窝囊的环境中,杨康内心深处肯定是希望能够重新洗礼人家对他的看法,他爱老穆,也从没有玩弄女人的想法,他只不过是博爱,像段正淳一般,对每个女人都难以割舍。或者说有的女人他必须给予重视,至少在表面上。

其实杨康的一生,是比较复杂的一生,他有自己的理想,他也曾心存幻想,希望在美好大汉里一展报国之志,但社会对人性的扼杀, 以及黑白部分的世道里,他根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来获取理想,最后铤而走险,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王图通过外族的侵扰,对中原进行重新洗牌。但他却不知道,宏图霸业却与民族感情相背离,与他深爱的女人相背离。

总体上,杨康是一个悲剧的一生,他的错误以及不能最快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能正视自己在祖国心目中的位置,不能随时保持理性的心态,不是问自己贡献祖国有多少,而老是希望政府能给予他很多,最后现实又百般来袭,最终无法和谐自己的心灵,也导致他的孩子,出身收到质疑,生活依旧颠沛流离。
第3个回答  2019-02-03
汉奸真的受了鞑子的“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