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与实际需要脱节、知识更新过慢等。本科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学以致用。本科教育的教材,使用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更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6
我觉得,首先是家长过于宠爱学生,然后导致学生自理能力非常的欠缺,还有就是学生被社会所影响。
第2个回答  2021-01-06
中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存在只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动手实践,这导致毕业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偏弱,不能够很快进入工作。
第3个回答  2021-01-04

一、初高中的教学管理是家长式。

在初高中,如果班级内某位同学学习成绩异常,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肯定会干预,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被老师关办公室,开小灶的经历。

这样的管理方式对于以高考为唯一目标学生来说是相当好的,每个异常学生都能受到老师主动关照,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驱动老师进行这样做的原因无非这几个:

1.学校给教师设置的KPI以学生成绩为主(精确到分数),大目标都是为了高考,导向性明确,指标清晰。

2.任课教师以及班级之间的横向比较,驱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和不同班主任之间互相隐性竞争。

3. 教师精细化管理(有些学校精细到连谈恋爱都管,原因就是会影响成绩)成本低,通常一个教师只需覆盖到两个班级大概100个学生。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数理化英这组教师通常都是跟一批学生直到毕业,三年时间足以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以及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深层了解。跟大学的大班走课式教学反差巨大。

4. 家长与学校联系紧密。家长对于高考足够关心。

大学的教育是粗放式管理。

高中时一个班级几十个人只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而进入大学之后,几百个学生就有几百个目标,还要加上那些迷茫失措的,大学更加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也是大学所倡导的。通常一个学院一个年级段只有一个辅导员,面对大量的学生五花八门的需求,真的是管不过来。所以学校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大方向,不犯大错,保证毕业率、就业率,然后进行放养。

但这种粗放式管理仅仅是因为学生需求千奇百怪,辅导员太少的原因么?

还应有如下的因素:

1. 单个学生的利益(成绩、就业)不再与任课教师挂钩,跟老师挂钩的只有整个群体(挂科率与学生评教),所以照顾不到具体的人。而这一点(授课质量)在教师能否评职称、是否涨工资方面占的比重不会很大。之前四川那位教师写的自白书就可见一斑。

2. 教师的KPI占比重较大的一项是发表的论文数量,这点的重要性不仅仅对于教师来讲很重要,对于学校来讲也重要,某个学校论文多,证明师资好,政府给学校的资源就会有倾向。大到国家层面,国际性论文在两国之间科研力量的比较中也是一个大筹码。厚此薄彼也就见怪不怪了。

3. 跟学院利益相关的一般只有就业率、论文数量。教师对于学生关心的不是具体分数,而是ABCDE的评级。甚至连ABCDE都不会关心,因为你的ABCDE不会影响到教师。

制度决定行为,指标决定方向。为了达到KPI,牺牲用户体验不正是很多企业内部的现象么。学校也是一个企业。

在大学学生更多需要依靠自我管理。

1. 我们学校有个制度就是office hour,任课教师某个时间段在办公室,学生如果有问题在这个点主动过去问,更加考验学生积极性。初高中办公室在教室附近,就算学生不问,老师也会经常溜达。

2.学生的目的不再是高考,而是五花八门,具体到个人很大可能会迷茫,你的分数只能影响到你的奖学金,而不是你的人生走向,做研究?考公务员?多参加社团、社会实践?打游戏?都依赖学生自身的把控。

3.大多数教师不倾向于带本科生,带若干个研究生和博士生才是。不过以我的角度观察到的研究生也基本是一个放养的状态,给一个项目自己去玩。

但遗憾的一点是,大多数人的自控力是很差的,自我管理的梦想极其好,但实践起来到处都是坑。

大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也是极其明显的,有些老师授课好,就算不点名也满人,有些授课质量差,全班睡觉玩手机。而恰恰每个老师都有授课与科研的指标,有些老师喜欢授课,有些老师就是闷骚只喜欢做研究。对于教师KPI的多元化处理不够人性化。

二、社会人才需求与本科教学安排的矛盾

以我们学院的本科教学课程为例,课程是以提纲挈领式的理论为主,工程为辅,不是以工程能力为主导向,适合走科研路线的学生,如果你是工程导向,在本科时期基本上你得课外自己下功夫练习。学院的一个隐性口号就是你如果只会写代码,跟北大青鸟的码农什么区别。学校的教师们更加强调基础和积累,这点没有问题,但教师们的积累需要长期,本科的课程谈不上深入,基本描述下世界有什么四年就结束了,研究生博士生才会去探究具体的东西。理论积累和工程能力这两者并不矛盾,兼生共存。前者是科研的根基,需要时间积累,基本要读研,后者更适合就业。对于本科四年就要去就业的学生,缺乏适应于企业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其实是不利的。

企业招收本科生更倾向于写代码厉害的,而不是做研究厉害的。企业招研究厉害的基本不招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才是首选。

学校工程能力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设置的工程实践基本上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相差巨大,很多同学去了企业才感慨真正学到了东西。

那这样教学的优势是什么呢?

本科生四年官方课程以介绍为主,工程实践能力上又缺乏系统性培养,所以对于本科入职的同学职业技能上跟北大青鸟相比优势基本没有,唯一的优势是这个学校有块牌子叫985、211,证明四年前你这个人智商很不错,良品率高,企业愿意给你机会。

三、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社会性指导

初高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目标是坚定的,罗马只有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那罗马就是高考。而刚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而言,面临着去罗马、去巴黎还是去悉尼的选择,对于大多数人,他们是迷茫的,他们急于寻找到自己一生将所从事的行业,却又害怕犯错,无从入手。

而系统性的职业规划与咨询恰恰是本科所缺少的。而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缺少应有的系统的行业指导。教授课程,却没有早早的告知描绘清晰这个行业的蓝图。与行业脱节。

前面提到了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一百个人可能就有一百个方向。但学校教育是不分彼此,就像工厂批量化生产,对于个性的培养,适应于多元化发展的环境是不够成熟的。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

如果我不再爱你。学生高考填写志愿往往有很多因素,但基本上都是心怀忐忑的尝试。选择了这个专业,经过一年不爱了怎么办?身边许多同学进入这专业的学习之后才发现不适合。留级换专业还是一条路走到黑?许多大学缺乏一个缓冲期,这点浙大做的比较好,大类招生,第二年再选择具体专业。很多大学也在陆续模仿中。

四、本科教学的专注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展五花八门的专业,扩招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什么流行就开设什么专业,缺乏对一个方向的专注与沉淀。

五、诗与远方

这个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本科的问题了,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现在的人越来越缺乏内心的平和,但对于读过大学的本科生,这则是起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在这个时候诞生,利己不是错,但根正苗红毛概思修马列一个不落的本科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是严重缺乏的。勿忘诗的味道,平和即在远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