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四大忠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宁死不降的?

如题所述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特别看中的一件东西,例如放在今天的球员身上,一个球员为了追求更好的荣誉,会去一个有竞争力的球队,而他的这种行为通常会被球迷解读为叛徒行为,当一个球员与球队荣辱与共,球迷会给予足够的他爱戴,因为他们觉他是爱自己的球队和忠于自己的球队的。

放眼于国家身上,忠诚就更难能可贵,因为一旦国家灭亡,或者自己被俘,选择忠诚于君主或者国家,可能会让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对人性考验极大,因此不少人为了保全性命,会选择投降对手,但也有人为了气节和心中的志向,选择宁死不降。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四位宁死不降的忠臣。


一、方孝孺。

方孝孺是建文帝时期的一代大儒,做过翰林侍讲和翰林学士。建文帝上台后,就听从臣子建议开始削藩,但由于急功近利,以及被削藩王结局太惨,引起了众多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在宁王八万甲兵的帮助下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经过四年的苦战,他攻破南京城夺取了皇位。

燕王朱棣成功后,建文帝手下的文武百官都落在了他手里,由于朱棣和建文帝是同族,所以他的成功不能算是改朝换代,而只是宗族成员之间的权力争夺。朱棣当上皇帝后,只杀了少量一部分人,建文帝手下大多数人都被他留为己用,但也有一些大臣不愿为朱棣做事,这些人中包括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文采出众,朱棣想让方孝孺替自己草拟即位诏书,但被方孝孺拒绝,朱棣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孺,但方孝孺回怼道,诛十族又如何,他依然不愿为朱棣做事,但方孝孺的态度激怒了朱棣,他对方孝孺实行了诛十族重罪,受牵连被杀人数多达873人。

诛十族是指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和一族学生,由于方孝孺是大儒,所以他的学生人数远多于亲属,这也导致很多无辜者受牵连被杀。很多人认为方孝孺为了一点虚名让很多无辜者遭诛杀,所以对他多有指责,但放在那个时代来讲,方孝孺这样做并没有错,人们应该更多的指责的是朱棣的残忍。


二、文天祥。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天祥是一个文人,因为他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千古名句,但其实他也是一个忠勇的将士,在忽必烈的铁骑将欧亚大陆践踏的时候,南宋依然在为自己的生存苦苦和蒙古人抗争,这个时候也涌现了一批爱国将领,其中就包括留名青史的文天祥。

在蒙古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很多国家的大背景下,文天祥组织南宋百姓和忽必烈的军队对抗,文天祥对双方形势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随身携带毒药,打算在兵败被俘后以身殉国。但由于毒药质量不佳,文天祥喝了后并没有毒发身亡,这就让他成了忽必烈的俘虏。


忽必烈很敬重文天祥,多次劝降文天祥,想让他为自己多用,但文天祥至死不降,不愿背叛祖国。忽必烈因为敬重文天祥,不愿杀文天祥,想满足文天祥的愿望让他回去当道士,但汉人降臣留梦炎说,放文天祥回去若他复判必会成为元朝的心腹大患,忽必烈也觉得不无道理,所以下令杀了文天祥。

三、史可法。

史可法也是一位至死不降的忠勇之士。崇祯时期,史可法在南京任兵部尚书,当李自成围攻北京时,他立马率兵前去勤王,但刚走到浦口,就听到了崇祯自杀的消息,史可法难过的以头撞柱,鲜血直流。


大明亡后,史可法又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南明军队实力上不如清军,再加上自身内部矛盾重重,使他们更难以抵抗清军,但史可法依然不屈不挠,率兵和清军抗战,在他被多铎围困在扬州城后,多铎感于他的忠勇,多次派人劝降他,但史可法至死不降,在扬州城被攻破后,他也以身殉国。

四、张巡。

张巡是一位廉洁的好官,不论在哪个地方做官,他总能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安禄山造反后,唐朝各地纷纷倒戈投降,但张巡身为大唐臣子,他宁死也不愿做背主求荣之事,所以他率领军民固守城池,和燕军苦战。唐玄宗放弃长安东逃后,张巡驻守的雍丘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时候张巡面临着缺兵断粮的困境,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和燕军抗争到底。随后他又转战宁陵地区,给敌人予以痛击。一路顺风顺水的安禄山军队,在张巡这儿遭遇了顽强抵抗,他死守睢阳,使燕军长时间止步不前。由于睢阳遭燕军长时间围困,城内出现了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士兵都以树皮和纸为食,张巡还甚至杀爱妾煮食给士兵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