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文言文的理解

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2. 文言文是怎么解释的

文言文翻译六法 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译法。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如:了然(完全)无声。

二是意译法。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译时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是增补法。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如:人不知(我)而(我)不愠(人)。这样增补,语意通顺了。

四是语序移位法。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子何恃而往?译时,应将动词“恃”移到宾语“何”的前面。 五是原词保留法。

象古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年号、帝名、朝代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句中的“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六是删除法。

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句中虚词“也”可删去不译。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 何由知吾可也?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⑤。

4. 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他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学,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

不断地走过、不断地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

我们经过诗文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

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

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言流传下来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当前重新树立个人责任与美德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我们当代学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关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在古代经典名著中都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例如,《中庸》里对人与人交往中所讲究的“诚”有这样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对这方面的强调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4)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闪耀着一群璀璨的巨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再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人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们难以达到文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时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于提高白话文的写作水平。

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学学生蒋昕捷写出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证。文章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才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事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喜欢诵读古典名著。“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与文言失去了联系的人,必然由于古汉语底蕴不足而使文章变得冗长、直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5.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 *** 题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6.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