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宽大仁慈”闻名的康熙为何要将75岁的乡下教书先生凌迟处死?

如题所述

康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亲征噶尔丹,由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巩固了清朝的统治,被称为康熙大帝。然而一生以仁孝治天下,对嚣张跋扈,无人臣之礼的鳌拜都不忍心痛下杀手的康熙,为何会对一位75岁的乡下教书先生处以凌迟酷刑呢?事情死因要追溯到明朝末年,相传崇祯帝在自缢前命后妃自缢,亲手斩杀公主,以免遭流寇侮辱,又将太子慈烺,皇三子定王慈灿,皇四子永王慈焕托付给亲信太监,告诉他们隐姓埋名,藏身民间,长大后为父母报仇。三位皇子出宫后投靠外戚家,从此下落不明。

1662年(康熙元年),永历帝在云南被处死,南明宣告覆灭。清廷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却冒出来个“朱三太子”,断断续续地折腾了几十年。《康熙王朝》中,杨起隆就是假借朱三太子的名义建立三郎香会,密谋反清。历史上,杨起隆,蔡寅等人都以朱三太子的名义树起反清大旗。康熙为了获取民心,每次南巡都亲祭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礼,褒奖明太祖“治隆唐宋”,宣称大清天下得之于闯贼。那么民间究竟有没有朱三太子这个人物呢?

实际上,朱三太子只是人们对明朝的一种怀念之情,把出宫的三位皇子统称为朱三太子。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消停多年的朱三太子再次出现在浙东,念一和尚借朱三太子之名发动起义,和前几次一样,起义军很快遭到清廷镇压,却从中牵扯出了真实的朱三太子。

永王朱慈焕(1633-1708)是崇祯第四子,出宫后被外戚周奎献给李自成。大顺军撤离北京后,朱慈焕被李自成部下带到河南,弃马买牛,准备定居。不料,清廷搜捕甚严,大顺军抛下朱慈焕逃命去了。13岁的朱慈焕从河南流浪到安徽,再到浙江,在余姚一座小庙中落发为僧。当地一位姓胡的乡绅在闲谈时发现他才华过人,于是把女儿许配给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婚后生下二子三女,以教书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念一和尚借朱三太子之名在浙东发动起义,朱慈焕闻讯大惊,怕遭池鱼之殃,匆忙地带着一个儿子避祸山东,在曾任饶阳知县的朋友李方远家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处处小心谨慎,唯恐暴露身份,没想到还是被抓住了。清廷派人到他在余姚的家中搜查,发现妻子儿女全部自缢而死“皆投缳,六命俱尽”。山东巡抚赵世显主持审理,让念一和尚与朱慈焕当堂对质,结果发现两人根本不认识,也从来未曾有过联系。朱慈焕承认自己是先朝皇子,却极力辩护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赵世显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便将审问结果奏报给康熙。康熙此前说要访查一位朱氏后裔来管理明朝陵寝,看起来朱慈焕就是这个最佳人选,吩咐属下要好生照料朱氏父子。不料,一生以“宽大仁慈”而闻名的康熙帝对这个75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毫不手软,即刻颁发上谕:“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斩。”在上谕中还有特别刺眼的一句话:“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这与岳飞的“莫须有”罪名何其相似。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还是没能逃脱与家族中人同样的命运,最终被押上刑场,亲眼看着儿子被斩首后,惨遭凌迟而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2
因为康熙从来都没有宽大仁慈过,他只是以皇家的利益为最大的标准,所以当触犯到皇家的利益,就会被他严厉的处罚。
第2个回答  2020-07-02
因为这位教书先生的身份是前朝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焕。
一直隐姓埋名的朱慈焕在得知康熙对待前朝的大臣和皇族优待之后,便大胆向别人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但没有想到这个消息被一个假冒的朱三太子利用来反叛大清。后来造反势力被击败,而朱慈焕同样被官府逮捕,尽管最终证明朱慈焕和这次叛乱没有任何关联,但是鉴于他是真正的前朝太子,康熙还是下令将朱慈焕处斩。
第3个回答  2020-07-11
这位教书先生是崇祯皇帝的第四个皇子朱慈焕,他本隐姓埋名以教书为生,可有一次在和朋友倾诉时走漏了风声,被以为反清复明的和尚打着他的旗号造反,事败后将他也牵扯了进来,最后给他定了谋反罪,将他凌迟处死,话说他也够冤枉的。
第4个回答  2020-07-02
因为这个教师先生借教书之名猥亵孩童,被村民无意中告诉了微服私访的康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