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耳”除了有“罢了”意思之外,还有哪些

如题所述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于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