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的心理盲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由于复读生复读原因有别,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高分复读
心理问题:焦虑、高估自己
高分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视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为唯一选择,视野较窄,惧怕失败,无形中焦虑心理增加。另外,有的复读生的分数虽高,但自身能力很难满足上名校的预期值,即“高估自己”,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越是期望过高、越是能力难以满足的“心理怪圈”。这种情况下,复读一年通常很难如愿。
二:中低分复读
心理关键词:盲目乐观,“志在必得”
很多中低分学生,在刚开始复读时,通常这些考生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雄赳赳气昂昂”,在没找到高考失利的真正原因前,已经开始“承诺”,盲目乐观。其实,偏科问题是中低分档学生复读的重要原因,亟待解决。复读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偏科等一些弱点,就又会显露无疑。
三:退学复读
心理关键词:挫败、自卑
大学退学的复读者所占比例不多,却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他们可能沉迷网络游戏,考试多门科目“亮红灯”而被动退学;或自称“不适应大学环境”而主动退学。这部分复读生一般很有自卑感,甚至抱着复读即逃避的心态。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马泽中认为,对于这三类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心理调适。对于焦虑的高分复读学生,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减压、减轻学子压力。而学子需要调适自我认知。对于中低分的的复读学生,则需要在一年的复读时间里有总体规划和目的,认清自己,不再盲目乐观。而对于大学退学复读的学生而言,则切忌好高骛远。必要时,对于压力极大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最好能够进行心理咨询等心理援助。
心理受挫考生不愿复读
对此,阎老师想告诉学生的是,教材的变化并不太大,而且考生有一年的时间来熟悉了解它,这不应该成为考生惧怕高四的理由,至于心理上受一次打击就一蹶不振更不可取。如果考生这次高考属于发挥失常,成绩与自身水平相差太远,且相信自己还有潜能可挖、家庭条件又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复读。
复读并非人人合适
虽然有些学生因这样哪样原因“不敢”复读,但记者从几所学校的复读报名名单上看到,仍有一些复读考生分数挺高,甚至远远超过重点院校控制分数线;在和学生聊天时记者也发现,一些已经“报考高四”的学生做出的决定并不理智。非北大清华不读的学生并非如今才出现,历年来均有只钟情于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成为复读班的忠实拥趸。对于他们的选择,大多数老师并不赞同。真正是人才在哪里都有机会出类拔萃,考生没必要仅仅为了没能上北大清华而复读。
此外,基础太差的考生、高考已经使出全力、成绩也如实反映自身水平的考生最好慎重考虑复读。“否则便是浪费青春”,阎老师总结到。对这类潜能挖掘空间小的学生而言,选一个合适的学校读书要比上高四更为合适。
高考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只要复读就有一定风险。专家提醒考生,做出复读决定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看自身是否还有潜力可挖、心理上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挫折承受力够不够大等等。需要家长注意的就是,在是否复读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一厢情愿强迫孩子读高四或是送孩子进入他实在无法接受的高校都会对孩子成长不利。
一样高复两种结果
虽然有这么多同学寄希望于复读,但复读结果并非人人如意他们同样复读了一年。高考其中一位成绩提高了70多分,达到了480分,顺利上了二本线.
自治区招办的有关负责人指出,每年高考后都有一些同学选择复读,高复班中不乏通过拚博一年获得成功的考生,但也有很多人复读后仍然失利。而失利原因主要是原来基础太差或心理压力过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