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区的经济

如题所述

临桂区是一个农业以林业基地为主的地区,也是中国商品粮、瘦肉型猪、奶牛及优良鸡、鸭、鹅生产基地区。
2009年临桂区完成生产总值97.7亿元,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12.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比例由上年的25:55:20调整到23:58:19。组织财政收入8.05亿元,增长14.4%。
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1.27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1.22番,财政收入翻1.67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2.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78亿元,年均增长18.19%。财政收入由“十五”期末的3.21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0.7亿元,年均增长27.25%,实现了连续5年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三产比例由“十五”期末的34:40:26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23:56:21。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1亿元,增长21.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7亿元,增长42.3%;组织财政收入14.06亿元,增长31.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可比价计算,国民经济三产比例为20.01∶59.97∶20.02。
2012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65.50亿元,增长1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372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2亿元,增长32%;组织财政收入18亿元,增长28.37%。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9亿元,增长21.4%,增速位居广西县级第一;完成工业总产值358亿元,增幅达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9.2亿元,增幅达30.6%;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大关达23.8亿元,增长32%。
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5.77亿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43亿元,增长10.7%;组织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5.2%;规模工业总产值364.2亿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18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1330元,增长13.4%;城镇化率达36.4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临桂为亚热带气候,12℃以上的有效气温天数达194天以上。据研究计算,早稻光合生产潜力亩产可达1200公斤,晚稻光合生产潜力亩产可达1050公斤以上。耕地面积较多,农业劳动力充裕。1990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4亩,尚有11.5万多亩条件较好的宜农宜粮荒地作后备资源。全县可用于养鱼的水面4.86万亩,1990年只利用2.88万多亩。全区有林地面积96.77万亩,人均2.38亩,尚有宜林荒地坡地62万多亩。全区农业劳动力17.77万个,按中国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4.3亩耕地计算,尚有5.5万多个劳动力剩余。
根据1990年有关资料计算,以广西农业生产条件人均占有量为100,临桂区耕地人均占有量为140.02%,可养鱼水面人均占有量为240%,水利设施有效灌溉人均面积为152.46%,有林地人均占有量为129.03%,森林覆盖率为136.55%。199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现行价)30512万元,农业人口人均807.84元,为中国同期人均685.95元的117.77%;农业人口人均产粮503公斤,为全区同期农业人口人均产粮378公斤的133.07%。临桂县耕地面积占广西总耕地面积的1.35%,粮食总产占全区粮食总产量1.48%;临桂区耕地面积占中国耕地总面积0.0365%,粮食总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0.0467%。
临桂区解放41年来粮食生产和农业总产值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以1950年为基数,1990年粮食总产量仅发展到295.03%,比全广西已发展到324.33%的速度慢29.3个百分点;1990年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仅为1950年的398.44%,比全广西已发展到533.28%的速度要慢134.84个百分点。造成发展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子不快,二是粮食生产效益低,又没有把剩余的劳力及时转移到粮食生产以外的其他各业上去。1990年种植业产值全区已由1950年的77.01%调整到58.34%,调减了18.67个百分点;临桂县仅由1950年的68.4%调整到59.48%,仅调减8.92个百分点。按同样方法计算,全区林业产值已由1950年的1.67%调整到6.72%,调增5.05个百分点;临桂区仅由2.71%调到3.65%,只调增0.94个百分点。全区牧业产值已由1950年的16.15%调整到22.08%,已调增5.93个百分点;临桂区牧业产值却由1950年的22.49%调减到20.84%,反而调减1.65个百分点。全区渔业产值已由1950年的0.92%调整到2.68%,已调增1.76个百分点;临桂县仅由1950年的0.71%调整到1.81%,只调增1.1个百分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应当成为发展临桂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9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增长5.18%。实施改路93公里,建成6个新农村示范点,完成村屯规划413个,完成自然村整治100个、自然村道路硬化84个;编制村庄规划方案11个;新建、扩建村屯道路41.5公里,解决了15个村的交通不便问题。粮食播种面积70.45万亩,粮食总产量24.36万吨,增长2.89%,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
2010年农业总产值由“十五”期末的21.97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40.55亿元,年均增长5.5%。其中,畜牧水产业生产总值从“十五”期末的11.76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20.94亿元,年均增长15.6%。
201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8.2亿元,增长5.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20元,增长19.3%。建成南边山乡、两江镇2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71.47万亩,其中超级稻面积3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24.31万吨,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唐代,六塘一带纺织业已较发达。直至民国时期,六塘麻布仍以质地洁白、经久耐用著名。宋代纺织业继续发展,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临桂每年向朝廷提供军装布12748匹(一说17840匹)。宋代至明代有大量瓷窑从事陶瓷生产。清代,县城桂林成立“习艺厂”,收徒学习新式纺织技艺,并有部分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在圩镇进行个体生产经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白承淑在六塘中街开“白美和”号切烟店。民国元年(1912年),陈三兴在两江建新街开办“陈三兴”鞭炮加工作坊。8年,马君武在庙头葛家塘独资开采锌矿,年产400吨。27年,李兆雄在六塘西水街建酒坊。至解放前夕,临桂、义宁县有手工业1480多户,从事纺织、车缝、铁器、木器、竹器、铜器、陶器、石器、首饰、酿酒、炮竹等18个行业,分布在42个大小圩场。
解放初期,全区有手工业1048户,从业人员364.3人。1951年12月,五通区私营土产联营社拨出资金,由申荣贵负责开办“五通协力酒坊”。1952年,全区工业产值20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3%。其中国营工业产值14.59万元,集体工业产值186.41万元,分别占全区工业产值7.26%、92.74%。1953年,手工业增到1672户,资金5.25万元,所生产的各种小型农具、工具、日用品的产量约占社会供应量的80%。
1956年,完成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区个体手工业者分别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受“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影响,全区新建国营厂矿5个,并将全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23个公社工厂。当年,生产水晶矿石57公斤,硝药73吨,硫磺23吨,麻布5.8万米,新式步犁1196架,打谷机869台,切蔓机352台,畜力车881架,人力车4041架。工业总产值42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77万元,集体工业349万元,分别占18.08%、81.92%。
1959年,由于上年上马的项目违背客观条件,且管理不善,生产滑坡。5个国营厂矿,4个停办,1个下放公社。1960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247万元。1964~1966年,全县新建5个国营厂矿,并将手工业社由小社合并为大社或合作工厂。1966年工业总产值457万元,比1963年增长78.52%。1967~196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厂矿企业无政府主义泛滥,生产停滞不前,工业总产值徘徊在400~500万元之间。1970年,全县新办一批工业企业。因各厂多是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备差,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普遍低。1971年工业总产值虽然超过1000万元,但独立核算的全民工业企业仅实现利润7.13万元。
1976年,开始在国营工业企业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进和研制成功小型收割机、薄荷脑等新产品,扩大3吨农用拖车、轻质碳酸钙、硫铁矿石、重晶石矿石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汽车修配厂、酒厂、电子仪器厂、砖厂、水泥制品厂等相继投产。至1978年,工业生产初具规模。主要产品产量为:中成药138吨,硫铁矿石34565吨,碳铵1127吨,轻质碳酸钙3521吨,水泥5387吨,片石58214吨,重晶石矿石5892吨,刨刀28.6万块,3吨农用拖车300台,服装3.12万件,木材20057立方米,加工大米13047吨、食油118吨。具有拖拉机及其农具的大、中修理和汽车的中、小修理能力。全县工业产值达217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2.58%。其中国营工业产值1696万元,占77.9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税利总额190.6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141.66万元,占74.3%。
1979年后,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在巩固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工业。区委、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外引内联、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优惠政策,先后有上海市宝山县罗店公社、大厂矿务局、栗木锡矿、桂林市第二机床厂、北京市制浆造纸试验厂、桂林市水泵厂、桂林市二轻局物资供应公司等到县联营办厂。同时,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仅工交系统投入技改资金就达3383万元,开发引进新产品76个。其中4个获自治区工业新产品百花奖,7个获自治区优质产品奖,6个获桂林市旅游产品桂花奖。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552万元,比1978年增长1.55倍。其中国营工业3681万元,集体工业1582万元,个体工业289万元,分别占66.3%、28.49%、5.2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税利总额1071万元,比1978年增长4.62倍。
1990年,全区有工业企业161家,初步形成以中成药、建材、化工、食品、采矿为主的工业体系。当年工业总产值594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3.56%。比1952年增长28.57倍,比1978年增长1.73倍。其中国营工业3312万元,集体工业2129万元,个体工业502万元,分别占55.73%、35.82%、8.45%。年末职工7869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6332万元。税利总额412万元,其中国营工业257万元,占62.38%。企业提留利润192万元,上交税利22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81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8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712元。
2009年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119.4亿元,增长35%;增加值43.1亿元,增长26%,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8.6%,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5%。规模工业支持作用显著增强。全区规模工业实现产值87.7亿元,增长40.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增加值30.9亿元,增长33.1%;销售收入81.8亿元,增长37.87%;利税8.3亿元,增长21.41%。其中,纳税超100万元的企业33家,超1000万元的4家。新增规模企业11家,全区规模企业达到93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7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14家。
201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7.27亿元和20.83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62.5亿元和133.1亿元,年均增长34.24%和44.91%。基本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规模企业由“十五”期末的39家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85家。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2.21亿元,增长42.2%,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90.06亿元,增长4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2.15亿元,增长15.7%;完成工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29.6%。工业骨干企业发展迅猛。规模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增8家规模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55家。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6.06%,利税增长232%。娃哈哈食品公司实现产值43.5亿元,福达集团实现产值41.8亿元,超亿元企业达26家。
2015年工业经济支撑作用凸显。坚持“一区多园”发展思路,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增强园区发展集聚能力,着力构建临苏高端产业带。完成工业总产值370.78亿元,增长10%,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17.2亿元,增长10.2%,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4.32%。园区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9200万元。西城经济开发区成为广西唯一县级自主投资、自主开发、产值位居前五名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加快福达集团、国际线缆、广汇能源装备、啄木鸟医疗器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培育福达集团、三金药业、娃哈哈等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规模企业,福达公司在沪市主板成功上市。深入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完成技改投资46.82亿元。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7家企业促成5亿元融资意向。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45家,超10亿元8家,超50亿元2家,上市公司7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