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的重大历史事件

如题所述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

甲秀楼夜景(19张)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
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

甲秀楼全景照(11张)
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

,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朕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鼓鼓楼文化
长联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

甲秀楼
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许芳晓《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数峰青。盈盈细草裙腰色,随着游人绿进城。”[1]
江东之
江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卒于明万历27年(1599)。

贵阳市
江东之于明万历5年中进士,官至御史,因向万历帝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受到万历皇帝赏识,即便因为争寿宫事牵连,被贬谪霍州,由于生病,处罚也免了。皇帝始终记得这位刚毅正直的官员,于是起用他做邓州知州,明万历24(1596)年,任命他为贵州巡抚,成为贵州封疆大吏。在黔任职期间一是购置官田,积资济贫,助寒士“锐意向学”;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寓,创建甲秀楼,“黔人称贤”,获“抚者必以东之为首”之美誉。
江东之身前曾憾:一是身为贵州巡抚未能平定播州之乱;二是甲秀楼尚未竣工,并因他离任而停止。他官罢之时,江公堤已建成,甲秀楼却还尚未竣工。临别之际,江东之心悬甲秀楼施工建设,唯恐不能最终完成,因此办理交接时,特别留下五百金存于府库,希望后续者完成。可惜后来总是被搁置。然而被江东之巡抚感动的人们推举了地方士绅,与时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共同努力,万历34(1606)年,历尽坎坷的甲秀楼终于修建完成。
  江东之已经辞世,最终未能看到挺拔秀丽

、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甲秀楼矗立在南明河畔,但贵州人牢牢记住了江东之。甲秀楼建成之后,贵阳文风愈盛,甲秀楼附近的南明河畔,更为人文荟萃之地。正如江东之诗文所预: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秀出三狮连凤翼。雄跨双骏据鳌头。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据壑舟。此日临渊何所限?擎天砥柱在中流。 甲秀楼,由此成为贵阳文化的象征。
康熙28年贵州巡抚田雯重修甲秀楼。田雯,山东德州人,康熙三年中进士,康熙26至30年间任贵州巡抚。其时甲秀楼虽存,但已破旧不堪。田雯深谙贵州人文风气与甲秀楼息息相关,于是重修甲秀楼,并将堤桥名为“浮玉”。在黔5年间,田雯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偃武修文、政绩卓著,离任之后,当地人士为之集资建祠。
鼓鼓楼传说
传说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

甲秀楼
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 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

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 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甲秀楼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

甲秀楼
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