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古诗必须看什么书?

如题所述

  看我们高中选修——古诗文鉴赏,里面有讲古诗的特点,掌握了就好
  要注意很多东西:例如:平仄、对仗、词句、单字、字词的组合、感情、要生动、要推敲、要公整、要顺畅。。。
  还是给些实际的吧
  一、声调和平仄
  今天汉字普通话声调有“阴阳上入”四声,也通俗地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靠这些并不能判定平仄。
  古代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就是“仄”。
  这四声的古今变化:
  ①平声→阴平、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
  ②上声→上声、去声,即第三声、第四声。
  ③去声→去声,即第四声。
  ④入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今天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了。
  依据②③④,可见得今天的上声、去声,是由古汉语的上、去、入演变来的,因此全部是“仄”;依据①④,可见得今天的阴平、阳平,是由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演变而来,因此不全是“平”,还有一部分“仄”。总结为:上去都是仄,阴阳未必平。
  所以,今天我们写诗词时,若要“仄”,只管放心用上声、去声的字。“平”就得小心,要提防入声字的陷阱。
  二、恼人的入声字
  下面这个……当初还记呢,太痛苦了,现在权当检字表来使吧。如果你比较讲究,用“平”韵的时候看看,别用到下面的这些字。这些是今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是“仄”韵!
  A 啊
  B 八、捌、剥、逼、憋、鳖、瘪(瘪三)、拨、钵、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
  C 擦、插、拆、吃、出、戳、撮、察
  D 答、搭、滴、跌、督、咄、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 嫡、笛、籴、迭、谍、堞、牒、碟,蝶、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踱、铎
  E 额
  F 发、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G 疙、胳、鸽、搁、割、骨、刮、鸹、郭、聒、蝈、轧、 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
  H 喝、黑、嘿、忽、惚、淴、唿、豁、合、盒、颌、核、涸、阂、合、阖、貉、囫、斛、滑、搳、活
  J 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结、接.揭、掬、鞠、撅、及、汲、级、极、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爵、嚼
  K 磕、瞌、哭、窟、壳、咳
  L 勒、捋
  M 抹、摸、没、膜、
  N 捏
  P 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枇、璞
  Q 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S 撒(撒手)、塞(瓶塞儿)、杀、刹(刹车)、失、虱,湿、叔、淑、刷、说、 缩、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T 塌、剔、踢、帖(服帖)、贴、凸、秃、突、托、脱
  W 挖、屋
  X 夕、汐、矽、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 削、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
  Y 压、押、鸭、噎、壹、揖、约、曰
  Z 匝、咂、扎、摘、汁、只(一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作坊)、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扎)、轧、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 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 、镯、啄、琢、卒、族、足、昨

  【注】有的是多音字,只在读某个音调时才是入声字,上面带括号的字就是这种情况。

  另:当初有几句口诀的,忘了。可以放心的一点是: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字(韵母以鼻音n和ng结尾的),其阴平阳平都一定是“平”!比如,天、年、苍、常等。

  2008-8-15 12:25 回复

  大风触物
  65位粉丝
  3楼

  三、关于押韵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咱们现在这样做未免太难,太泄气,所以很多人只讲句末的押韵,不太讲句中的平仄(押韵的字其实也是有平仄之分的)。
  韵律还有一方面就是对偶,这个就不说了,自己写的时候注意用这个修辞就行。
  押韵的细则太多,我们就对自己宽松些吧,否则根本没胆子下笔。如果想具体了解禁忌和十八韵、十三辙,请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6450.html?wtp=tt
  我们基本都能做到读音上的押韵,这就不错了。不过还是应该看看下面的规则。

  2008-8-15 12:25 回复

  大风触物
  65位粉丝
  4楼

  四、近体诗的韵律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押韵规则:
  只能押平声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韵到底,中途不换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五绝五律基本句式: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七绝七律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所以首句中的第二个字为平声字即为“平起”,反之,为“仄起”。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第二字“日”是仄声字,为仄起,“尽”是仄声,为仄收。(即首句仄起,没有押韵)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解:自己解~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山”是平声,为平起,“后”是仄声,为仄收。(即首句平起未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自己解~

  2008-8-15 12:26 回复

  大风触物
  65位粉丝
  5楼

  五、词的韵律
  啊,词的韵律要看具体那个词牌。最好在下笔前,查查这个词牌的相关要求,或者找一首来严格模仿其韵律。
  以卜算子为例,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卜算子】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是指平仄皆可。范例词如下: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注】古汉语中ü和u为同韵。
  咱们写,不用非讲平仄,押韵就好。只要注意“卜算子”是仄韵就行了吧。没要押韵的句子,就不要押韵,末尾都是平声字。

  最后,交作业——为了不远离主题——老大,我得写这么个词在这里,严格遵守平仄,虽陋犹荣:
  卜算子·分飞
  君子玉箫声,素女瑶琴抱。
  咫尺如何两不知,寂寞春光老。
  剑气寒空山,裙系青丝草。
  独倚春风不见君,雾失黄尘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5
推荐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
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
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
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19-10-29
‘唐诗三百首’就挺好,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把这本书背下来,作的诗对付一般人没问题了。千万别看《诗词格律纲要》,枯燥死你。你要对格律对仗感兴趣,百度搜一下《笠翁对韵》,研读一下。对于初学者,这两个足够了。诗是词的基础,诗能写好,词就无所谓了,到时候你就会知道。最后打击你一下,就算你再聪明,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你只有有特别强的兴趣才能坚持下来,才可能学好。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学习写古诗的入门书.格律,韵部等知识都包括其中了.因为关于诗词创作的书太过庞杂,王力先生是中国古代汉语界的宗师和权威,先读他的书打基础.如果想精进的话,可以继续读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是一本相当系统的专著填词是按一定的词谱的,现在通行的是《白香词谱》和《钦定词谱》.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词的知识,可以读龙榆生先生的《词学概论》.写诗还是要培养语感的,建议多读前人的作品,先读李白、王维,掌握诗的谋篇布局;再读李商隐、杜甫,强调练字练句,对写作古诗很有帮助.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前人的诗话词话,是古人讨论如何作诗和品鉴诗的.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有编过《历代词话丛编》,不妨一读
第3个回答  2010-06-05
唐诗宋词都要看看,培养诗意。还应该看看古诗词的一些知识点,比如押韵的规律,押的是十三韵还是其他···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这样子,写起诗来比较流畅、有意境。推荐:古文观止
第4个回答  2010-06-05
我个人觉得你应该多看看《金瓶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