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社会化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论述: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社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的主体是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的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社会化的执行者是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结果是: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社会化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包括两种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包括: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和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社会教化包括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同辈群体的影响、社会文化和大众传播工具。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最
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家庭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己。对人。对物的态度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家庭影响一般包括父母的态度和家庭的气氛。著名学者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父母不同的态度和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例如:专制型家庭的孩子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惩漠不关心。而在民主家庭,孩子大多天真活泼,容易听取别人意见,人缘比较好,会体谅人。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性格。然而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日以增多,目前城市家庭已达95%以上,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不但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独生子女主要的问题有: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一切以自我表现为中心,任性、专横、缺乏谦虚、谦让、节约、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美德、娇气、怕吃苦,抗挫能力差、胆小、孤僻,社会适应能力差,上述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缺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决不是,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客观上存在着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种种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心态。这些客观因素,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来说,有的起到积极作用,有些则起到了消极作用。在独生子女的成长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种种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基本、最直接,也是子女最容易接受的。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大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好,或者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差,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可见,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有多大。而独生子女的家长很少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表现为中心,缺乏助人为乐、同情等品质。另一方面,家长拼命给独生子女创造过多保护的环境,使独生子女成天关在家中,不给他们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生活在缺乏儿童伙伴的环境中,孩子们无法从自我为中心走出来,一味的胆小怕事。再次,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往往,爸爸妈妈教育是一套,爷爷奶奶又是一套。经常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批评时,爷爷奶奶却护着孩子,或是孩子提出无理要求被爸爸妈妈拒绝时,回头找爷爷奶奶,马上就得到了满足,我的女儿。长此以来,孩子会越发的任性、不听指挥。
而随着“独生子女”年龄的增长,家庭或学校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学校的教化功能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特别是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社会化对个体的未来发展的影响着重体现在教育方面。当我们还是新生的婴儿时,心理活动处于萌芽阶段,但在最初几个月里父母对他基本生物需要的满足已经响应了婴儿的情感需求。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逐步发展,从这时候起的社会化过程对个体意义重大。而到了学龄初期,儿童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学校使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体锻炼,儿童社会化有更强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儿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这是社会化中教育对人类的影响。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这个时期的个体不仅受到家庭的影响,更多的影响是来自于学校与同辈群体。处于该阶段的个体在身体与思想方面都会发生戏剧般地变化,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等也会有新的变化,个体需要努力地学习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不断的努力拼搏,为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坚持不懈的完成学校及家长的要求。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及实地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得不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及生活技巧,与他人的交流,再次为考上理想大学努力奋斗,不能光有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参与社会实践,做一个具有高品质,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学无止境,大学也不是人类学习的终点,还要继续学习这就是社会化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它指导我们不断进步,向前发展。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以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不断地选择、学习与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与再创造,其生活与事业将趋于稳定,
通过这些心理上也更加成熟。这一时期,个体将不断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再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并力求达到一个平和的心境,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因此,社会化对个体的发展及其重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它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作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以上是社会化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它也有不利的一面:现在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它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化过程带来无数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无数的隐患。首先,网络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极大威胁。其次,网络世界的非现实性会让某些青少年沉迷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而远离了现实世界,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再者,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他们的认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另外,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我们都习惯和自己的同龄人玩,因而同辈群体的影响就不容忽视了。他们生活在这个群体里,潜移默化的就会受群体的风气、纪律影响,自身意识到在群体中的责任与义务。相反,同龄人的评价与舆论也使他们自己在群体中有明确的角色和地位,由于进化的原因,人类倾向于加入和适应一个群体。无论在任何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儿童的游戏群体,家庭之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同伴群体之中。在同一群体中,并存着同化和异化两种现象,共同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在有许多群体存在的条件下,一个儿童为了得到一个群体的认可,往往去模仿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成员的或者是占主导地位的穿戴方式和言谈举止,这是群体进行认同的潜规则,如若违反,就会受到惩罚。在一个同辈群体中,往往还会有一个群体领袖,他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仰慕和追随,而其他成员也都渴望像自己的群体领袖一样受成员爱戴,所以就会极力去模仿,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但是,假如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只有一个群体存在,其成员就倾向于自我表现,展现个性。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一个群体中,由于各个成员所占有和所能为群体提供资源的数量的不同以及人缘的不同,不同的成员在群体内部会有不同的地位,会对其他成员和整个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群体内部的地位分层格局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一生的。例如,一个在群体中不是很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懦弱不自信,而这种感觉有可能会伴随他一生。这种地位分层促进了儿童之间的异化,拉大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做了一定程度的预测。再者,我们知道,儿童的社会化主要通过文化的传递机制进行的。而根据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分析,儿童习得家庭行为系统的确是通过父母,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父母们也有自己的群体,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家庭背景、地位、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住所位置有某种相似的家庭,其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聚在一起进行相夫教子的经验交流,就这样,在无形之中,不同家庭中的行为系统模式就得到了传播,来自两个家庭中,行为表现极为相似的两个孩子,之所以相似,也许并不是其中的一个孩子直接从另一个孩子身上习得的,而是由这个孩子的母亲从另一个孩子的母亲那习得,然后这个孩子又从自己
母亲那自觉习得或者被母亲强迫习得而产生的结果。在那些各方面比较相似家庭中,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教养模式很容易被群中其他的家庭所接受,而来自群外非典型家庭中的教养模式则很难得到群内家庭的认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个独立的儿童个体而言,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传递首先是被起所在群体过滤过了的。所以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也有不可置疑的影响。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
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群众基础,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所以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会使人追求物质,满足其生活质量,但也会保障一些基层文化,像我们的地区方言什么的。就是人类在无形中沿袭下来的一些社会文化使我们自己自觉不自觉的受感染。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它伟大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再说大众传媒工具的影响如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接触大众媒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且人们既知道从上面得知信息,又会利用媒体引导社会主流。当汶川地震发生时,人们会从电视、广播、报纸各个媒体上得知最新状况,国家领导人也会利用媒体宣传领导力、向心力,并表扬捐款者,引领社会方向。所以大众传媒的社会化是大的方向引导。
社会化的另一个大的方面是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社会影响,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个体内化可以通过几种途径:1.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它是儿童从别的儿童或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或反模仿,产生模仿效应或反模仿效应。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3.角色扮演。可以扮演真实角色,假角色,性别角色扮演,或暂时充当某一角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