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做为古老的汉族乐器,在古代诗歌里都有些什么意象?

如题所述

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有:征人思乡、游子思归、思友悼故、悲秋之意、田园情趣。

1、闻笛思乡成为征人的普遍情感。

《陇头吟》唐代: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释义: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2、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释义: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思友悼故。

《伤愚溪三首.其三》唐代:刘禹锡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释义:

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4、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表达悲秋之意及孤寂怅惘的愁思。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唐代: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释义: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5、短笛随便的吹奏,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村晚》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释义: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9
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有:征人思乡、游子思归、思友悼故、悲秋之意、田园情趣。

1、闻笛思乡成为征人的普遍情感。

《陇头吟》唐代: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释义: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
第2个回答  2019-09-22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第3个回答  2019-09-28
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道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第4个回答  2019-09-22
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多是客愁思乡、凄清哀婉。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诗人听到这笛声,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