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对十番有了解的。有兴趣的人。是关于牡丹亭的。

...

  你是说下面的哪个十番

  苏南十番
  苏南十番,俗称“打十番”,它本源于明中叶万历年间的苏州,清乾隆年间在民间流传最盛,那时称“苏南十番”或称“江南十番”。 后根据天津人的欣赏习惯和演唱风格,出现了一些与江南十番不同的套曲,当时叫“北十番”。随后,天津十番开始流行,且北昆(十番乐曲是从昆曲中挑选的)的戏班在津众多,从而使这一民俗音乐逐渐成为中国独具一格的民间音乐。�十番,是中华民族乐曲中一种优秀的传统乐种,是打击乐与管弦乐为一体的变响音乐。其打击方式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锣鼓经。其管弦乐的乐曲,多取元曲及昆曲的曲牌选段或选句。音韵清脆、幽雅宜人,更富于月夜、水滨、园林等幽静的地方演奏。 十番所用乐器,可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打击乐器最丰富,包括锣、鼓、钹、铃等。锣有大锣、中锣(亦称文锣)、手锣(亦称镟子)、汤锣、云锣、马锣、镗锣等大致有10种(最大的60—70公分,最小的为10公分);鼓有大鼓、堂鼓、板鼓(俗称单皮鼓)、盆鼓、怀鼓等;钹有小钹、水钹、齐钹、蒲钹;此外还有星铃(又叫星子、碰钟)、水镲、梆子、檀板、大小木竽等。 管弦乐器包括管乐器和弦乐器。管乐器有笙、管(又称雅管)、笛、箫、唢呐、海笛和喇叭。弦乐器有琵琶、南弦、提琴(中国提琴)、双清、京胡、南胡、板胡和乐琴等。 以上乐器达30余种,所以演奏时,需要人手多,但也可酌减。
  天津十番
  天津十番,原有三四十套乐曲。200年多来,经历代相传,并从中精选出12套。计有粗十番(即打击乐)4套,包括《小嘉兴》、《伙锣鼓》、《两来船》、《锦堂春》。其中《两米船》有4套,一会儿合奏,一会儿单奏;花十番(即笛十番、笙十番、唢呐十番)4套,包括《大嘉兴》、《元宵乐》、《下西风》、《金山寺》、细十番(用丝竹乐器)4套,有《松竹梅》、《锦上花》、《一串珠》、《爇沉檀》。除这12套为主外,还有三套,即《太平元月》、《闹龙船》和《千狐月夜》,共计在天津流传15套。每曲之曲文相当长,可演奏半小时左右。十番的主要曲牌有《破布衫》、《品令》、《货郎儿》、《家丑》等百种。天津十番为纯器乐演奏,1个人1个乐器,一场演出多为二三十人,少则十几人。 天津十番中的丝竹乐曲最为独特,曾参加展播,并获奖。它是从天津的说唱音乐,即靠山调、时调等民间小曲基础上演化而来,用该类乐器演奏的《春柳》,一般为十番演出的开场音乐,很有特色。 旧时,十番著名的演奏团体有三大乐社和七小社。三大乐社,即集雅社(1870年——1901年)、美善社(1891年一1920年)和四如社(1921年——1985年)。这三大乐社成立和结束时代并不衔接,中间曾有三代人,同聚一堂,共同演奏之时。七小社,即社会教育办事处、严氏(即严范孙)十番会(为家庭组织的)、南开中学十番组(系南开中学业余组织)、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十番组(系女师业余组织)、勤敏女子十番组、绿蕖画会十番组、音乐传习所十番组。七小社均为期不长。 四如社是天津十番规模最大且活动时间最久的演奏团体。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天津名流李谨权先生为了保存传统优秀民族音乐,在其家中(城内项家胡同)成立的。社员多为学校教师和银行公司职员。在六十多年的活动中,曾因军阀混战和“七七事变”等原因,三起三落。活动地点先后在李志道家、金赞周家(城内罗家横胡同)、李尚勖家(现唐山道邮电学校)、杨云清家(宫北大街长源杨宅)等处。先后聘请的老师有周芝田、金赞周和李尚勖。据张焘《津门杂记》卷中“四月庙会”讲道:“县城隍庙赛会,戏台纯用灯嵌,晚间请有《十番会》同人,在县城隍庙戏台上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此事刊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记是咸丰、同治以来的事。 由于十番社员大多为士绅阶级和知识分子,学习十番音乐,纯粹为了消遣自娱,不以演出为业,非有特殊情况,隆重邀请,轻不露演,演出次数很少。最为壮观的一次演出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北门外估衣街,由华竹绸布庄的王华甫及徐华民两位经理,为庆祝上元佳节,特邀集雅杜、美善社、四如社等会员30余人,前来演奏十番。演出以集雅、美善老前辈领导,以年轻的四如社社员为骨干,曾演出了《大嘉兴》、《元宵乐》、《下西风》、《金山寺》等火炽套曲,以及《锦堂春》、《伙锣鼓》、《小刘嘉兴》等。他们每日轮流演奏至午夜,一连3个晚间,都是兴致勃勃,尽情欢乐。街上游人,如山似海,热闹非凡。 此外,还先后在南开中学及名画家陈恭甫联合举办的“丙寅菊花音乐会”、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主办,民国25年(1936年)在戈登堂演出的“国际音乐会”、南开大学于民国26年(1937年)5月在秀山堂举行的“春季音乐大会”(此次将《十番》列为大学音乐会中主要节目之一)、1958年在水上公园举行的“庆祝国庆游园大会”、1963年在音乐厅,由音协古乐研究会领导的“天津第二届音乐周”及1982年举办的“海河之春”等活动中演出。1956年天津南市广播电台曾录制并广播了3套花十番,即《大嘉兴》、《元宵乐》和《下西风》,但于60年代中期丢失。1964年,由北京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先生派人来津,录制了《大嘉兴》、《元宵乐》、《下西风》、《松竹梅》等8曲,后经于敬慕转录,可作资料。由于当时录音条件差,故音响效果不甚理想。 时至今日,仍有群众艺术馆和音乐学院等专业人员会演奏十番,并能演出。
  莆田十番
  黄美云与涵江区集友十番乐团表演莆田“十番”,又称“十音”。“十番”原来所用的乐器有:笙、箫、曲笛、四胡(四根弦)、碗胡、老胡、琵琶、三弦、八角琴、单皮鼓、檀板、云锣等。乐器一般都要雕鸟嵌花,油漆贴金。“十番”班的演奏是由十人组成,乐器包括:梆笛2把、尺胡3把、老胡1把(定为1~5弦)、八角琴和小三弦各1把、云锣1架(由1个人敲击)。由于受莆仙戏曲的影响,在明代民间已有“十番”演奏活动,至清代、民国时期颇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番音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盛衰起伏。1959年后,乐器定弦比原来提高一个全音。“十番”由师父演奏老胡,控制节奏演唱(俗称“掌曲”)。 “十番”的曲目丰富多彩,最独特的曲牌是《北台妆》;其次是《鹧鸪天》(俗称“风和子”),大量的曲牌与莆仙戏有密切关系。其旋律由于长期经器乐演奏和艺人的改编,已逐渐向器乐方面发展,有些曲牌还被莆仙戏所吸收运用。“十番”曲牌共有200多首,如《桂陶金》、《蛮江令》、《犯泣颜回》、《二犯普天乐》等。“十番”的演奏曲目往往是由许多曲牌联缀组成“套曲”联奏,甚至摘取莆仙戏的古老名剧中的一折戏,把许多曲牌联奏,称为“曲派”,如《访友》、《吊丧》、《百花亭》等。此外,也有吸收外来曲目,如《秋江引》、《北耍孩儿》等。 “十番”的演奏形式有行奏与坐奏两种。坐奏的形式不拘,常见是八字形排列;行奏的队形有着固定的位置,演奏者分每二人一行,如果是晚间行奏,有一位儿童提灯引路。其演奏队如下: ○灯○云锣○飘笛○尺胡○尺胡○小三弦 ○灯○四胡○飘笛○尺胡○老胡○八角琴○架旦 “十番”行奏的姿态也很讲究,弓法要统一,步伐要整齐,脚步是向左右迈开八字步,动作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须踩上节拍,演奏者穿着整洁,风度潇洒,朴实大方,热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强。 “十番”的演奏风格节奏明快,热烈欢腾,但也有速度徐缓,幽雅抒情的。特别是从20年代之后,莆田县的黄石镇后洋村著名“十番”师父高仔、华亭镇霞皋村郑天飞和仙游东门的林启森等为代表的改革者,致力对乐曲加工润色和运用专用复调、转高速等手法,使旋律更加华丽流畅。如“北台妆”的各乐段采取连续向下属转调手法,转了七个调门。在演奏上强调抑扬顿挫,停声待拍;在速度变化上也作精心安排,疾、徐、散、整具有鲜明的对比,使曲情动静相兼,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十番”乐器演奏特点是:笛子强调吐音和滑音抹奏;拉弦乐器在演奏轻快热烈的曲调时,突出短弓和弓奏法,在演奏徐缓抒情的旋律时,注重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弹拨乐器运用“三、五、七”节奏模式为基础,衍变出多种同音重复的节奏型,具有独特风格。又由于各种乐器的定弦加工润色,常有你繁我简,我进你出,相互让路、嵌档的情况。 “十番”班是一种业余的或半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社团,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农民、渔民、店员、手工业工人、自由职业者,也有知识分子参加。学艺方法一般是由学艺者自愿集资办馆,聘请“十番”师父传授演奏艺术。每馆以40天为期,教习二三道曲牌。经济富有者也有连续学习二三馆的,但一般学一二馆之后即可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每逢迎神赛社,婚丧喜庆或农事之余,街头巷尾、山村海岛,莆仙处处可闻清新悦耳的管弦之音。
  遂昌十番
  十番是一种民间音乐,演奏时需要十种乐器,故称“十番”。它是一种昆曲,俗称“草昆”,流传于遂昌县石练镇,盛行于明代,每年在“七月会”期间上演,以此庆祝当地丰收。经历史浪潮的无情冲刷,世纪之初的遂昌石练十番出现断层,会演奏的仅剩石坑口村赖喜能老人一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