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如题所述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菊花”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二、培养想象能力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必修2——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学生在刚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比较难理解“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左面向右面、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三种投影图”这句话的含义。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和形象性,可以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如下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光线从六棱锥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A——这就是六棱锥的正视图;第二种是光线从六棱锥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B——这就是六棱锥的侧视图;第三种是光线从六棱锥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图C——这就是六棱锥的俯视图。通过观察,有些学生还形象地概括出,几何体的三视图,实际上是分别把几何体从前往后、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压缩”,画出“压缩”后的图形即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式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航游于知识的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时,许多性质都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活动,利用模型,让图形动起来,在这种运动变化中发现图形的性质。我们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当然,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主义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