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的一些古老传说,老故事

或者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1、解佩渚

在襄阳城老龙瑅北面的汉江里,有很大一片沙洲。这沙洲上林木葱茏,莽莽苍苍,好看极了。人们叫他‘解佩渚’。

传说汉朝有个才子叫郑交甫的,有一次游襄阳,在这个沙洲上遇上了下凡的仙女,而且彼此一见钟情。仙女于是解下身上佩戴的宝珠,送给了郑交甫,来表达对郑的爱慕。这就是‘解佩渚’的故事。

2、玉印岩

在南漳县巡检镇南条荆山的金镶坪出口。在遮阴蔽日的高山边,有一个天然石窟,其上刻有‘玉印岩’三个大字。传说两千多年前,楚国卞和就是在这里得到的名扬古今的和氏璧。

3、昭明台

在襄阳城的中心地段,是为纪念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建筑的。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生在襄阳,他因为编辑‘昭明文选’而闻名后世。由于这个建筑雄踞城中,巍峨壮观,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襄城第一胜迹’。

4、仲宣楼

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上。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粲【字仲宣】据说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他因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这反而使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仲宣楼’是后人为纪念王仲宣而建的。

5、老龙庙

提起老龙庙的来历,襄阳城的老人大都知道一个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汉水经常泛滥成灾,害得襄阳一带的老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拦住泛滥的江水,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屡筑屡垮。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堤称作老龙堤。人们在堤上建了一座庙,供奉龙王,这就是老龙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明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阳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卞和献玉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襄樊市南漳县、保康县境内)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秦始皇一统天下得和氏璧后,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得之永昌"八字,作为传国之宝。后不知所终。
围?之战
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国人的劫掠和杀害。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国。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人也乘夜幕溃逃。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
楚建北津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
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
西汉置襄阳县
西汉初年始置襄阳县。约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阳城。西汉襄阳城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没河中。襄阳县建置延续2000多年至今未变,但襄阳何以得名有待考证。
刘表徙荆州治所于襄阳
东汉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时江南战乱,刘表不能赴任,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帮忙,占据襄阳城。是年冬,李?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襄阳遂为荆州治所。时荆州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8郡。在中原乱起的情况下,刘表使襄阳"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动乱社会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保存至今的襄阳古城可能始建于此时。
隆中对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水淹七军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派大将关羽北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派于禁、庞德增援曹仁,驻防于樊城北面的罩口川、鏖战岗、团山铺一带。时值八月,大雨滂沱,汉水暴涨,平地水深丈余。于禁、庞德与诸将登小山避水。关羽利用曹军夏季屯兵在低洼地带的错误,命水兵乘早已备好的大船猛攻散困在各个冈顶的曹军。庞德竭力应战,兵败被关羽擒杀。于禁及所领七军,皆死于水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
秦晋襄樊之战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苻丕遂加紧攻势。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秦军收买李伯护为内应,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阳,俘朱序。
岳飞收复襄阳
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阳达6年之久,由伪齐政权统治。绍兴四年(1134),岳飞上书宋高宗:"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遂率兵从鄂州西进,兵逼襄阳。伪齐守将李成以骑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战。岳飞以长枪步兵击其骑兵,以骑兵攻其步兵,将李成骑兵赶入汉水,马踏步兵死伤无数,李成趁夜败退,岳飞遂占领襄阳。绍兴六年(1136),岳飞经襄阳进兵中原,收复了陕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区,但因宋高宗坚持妥协保权政策,岳飞被迫退兵鄂州驻守。
宋元襄樊之战
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举围攻襄阳,南宋派两淮安抚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救援,支持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打败蒙古兵。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夺取襄阳当作南进灭宋的前哨,增兵围困。至次年,襄阳城内柴、米、布奇缺。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队突破元军重围,把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张顺战死。后张贵出城求援兵,被元军杀害。襄阳城西原建有双烈祠,以纪念二张。咸淳九年(1273),元军集中水陆军用火炮攻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王福先后战死。元军占领樊城后,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阳城。城内南宋诸将厌战,主将吕文焕顺势降元,襄阳失陷。宋元襄樊之战前后5年多,是世界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攻城战之一。
李自成"襄京"称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率10万义军夺取襄阳,又分兵占领襄阳府所辖宜城、谷城、枣阳、光化、均州,改襄阳为"襄京",自立为新顺王。不久,以襄阳为根据地,率师北上,克西安。次年正月,以西安为西京,建国大顺,自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二月,直捣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元年(1796),襄阳人齐林以白莲教相号召准备起义,事泄被杀。其妻王聪儿(1777~1798)率领齐林的徒弟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诏等人在襄阳县黄龙?起义。王聪儿率众数万,连克数州县,次年与四川各路起义军会合,被推为总首领,转战于川、陕、鄂、豫。嘉庆三年(1798),王聪儿由陕西向湖北转移,被清军包围于郧西卸花坡,多次突围未成,最后跳崖壮烈牺牲。起义军在李全、高均德、徐天德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抗清战斗,长达9年之久。
江湖会起义
1911年农历十月,光化、襄阳等地的江湖会员和群众获悉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极受鼓舞,准备起义响应。初七晚,江湖会主要骨干在宝灵寺通宵开会,决定次日乘光化、老河口军政要人参加老河口大绅士邢福安宴会之机,举行起义。起义胜利后,起义军立即分水陆两路直取襄樊。十日上午攻占襄阳,中午于城内昭明台开会,议定成立襄阳军政分府和分道署,张国荃为司令,李秀昂等人任协统。十一日,李秀昂率兵进驻樊城。起义军光复襄樊后,即以军政分府的名义发出文告,传檄所属各县立即起义。随后,所属各县先后光复。
荆襄自主运动
1917年,时任北洋陆军第九师师长兼襄郧镇守使的黎天才,为响应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的号召,在襄阳城鼓楼宣布自主,号称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黎东联枣阳、随州王安澜,西联陕西郭坚,北联河南王天纵,南联荆沙石星川,于1918年1月4日在襄阳组织汴鄂陕三省联军总司令部,黎天才被推任为总司令。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派遣第一路总司令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等率军进击襄阳,自主运动失败。
黄梅戏经典《女驸马》
少女冯素珍与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读,及长,订下鸳盟。后李父横遭奸臣谋害,家道中落。兆廷回乡避祸,前往冯家告贷。素珍后母王氏逼他退婚。素珍深爱兆廷,相约会
于后花园,赠银一百两,以济困厄之急。又赠玉麒麟一只,以示永不变心。不料王氏闻风赶到,诬陷兆廷为盗,将其送官究办,并将素珍另配。素珍不从,女扮男装进京寻访哥哥
少英,但遍寻无着,偶见招考皇榜,急中生计,冒充李兆廷之名应试,得中头名状元。皇帝见其才貌出众,招为驸马。素珍推辞不得,十分焦急。
八府巡按张绍民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寒暄之后,素珍认出他竟是哥哥冯少英。两人正共谋脱身之计,不意圣旨传来,令驸马随即进宫与公主完婚。洞房之夜,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疑窦顿生。经再三诘问,素珍被迫吐露真情,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惩素珍欺君罔上之罪。素珍恳切陈词,晓以利害,为保全公主名节和皇家声誉,以不声张为宜。翌日,公主请求父王赦免素珍,皇帝迫于情势,收素珍为义女。冯少英上殿代妹请罪,宰相借此机会作媒,奏请将少英招为附马。素珍救出兆廷,由兆廷顶状元之名。皇宫张灯结彩,两位驸马同时完婚!
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