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先后有过多少人请他当皇帝

如题所述

  在曾国藩创立湘军的过程中,曾经有四次被人劝说做皇帝:王闿运两次、左中堂一次、水师统领一次。但是曾国藩都没有造反,为什么?虽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国藩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他对满清皇朝,心存感激。曾国藩的晚年接受了道家的思想。道家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功成身退。打下南京以后,曾国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功成身退,而不是怎样造反。他在劝他的弟弟回家的时候,送给他弟弟很多诗,诗的内容全部贯穿着一个内容,即功成身退。
  唐浩明认为,从客观原因分析,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曾氏客观上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第二,湘军内部有强大的反对力量。比如左中堂的楚军。第三,朝廷的防范部署。湘军的这支部队,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满人的朝廷就对它又用又疑。在它打下南京后,对它的防范就更加加强了。第四,大清王朝最得力的部队——蒙古亲王增格林沁在打下南京后由北方迅速南下,他的目标就是盯住南京城。因此,曾国藩不造反也有他清醒、老道、谨慎的一面,他一定看到了这样一个未来的局面。比那些头脑发疯的以他弟弟为代表劝他称帝的人们,曾国藩更显得头脑清醒、目标远大,正因为这样,他不想造反。
  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16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累迁侍读,
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
内阁学士,
稽察中书科事务,
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