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回答的时候不要用太随意的词语,最好用词如教科书一样。

一、接地的目的:
1、在电力系统中,运行需要的接地,如中性点接地等,称为工作接地。
2、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了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的接地,称为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力高压系统中,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最采用的一种保安措施。
3、接地电压保护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器和保间隙等,为了消除过电压危险而设的接地,称为过电压保护接地。
4、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等,为了防止静电危险影响而设的接地,称为防静电接地。
二、接地的作用:
1.防止电磁耦合干扰:如数字设备接地;射频电缆布线屏蔽层接地等;
2.防止强电和雷击通信设备:如列架及一般通信设备机壳接地,防止设备、仪表、人身伤害;
3.通信系统工作需要:如海缆中继设备的远供系统采用导线——大地制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3

一、接地的目的:

1、在电力系统中,运行需要的接地,如中性点接地等,称为工作接地。

2、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钢筋混凝土杆和金属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了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的接地,称为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力高压系统中,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最采用的一种保安措施。

3、接地电压保护装置,如避雷针、避雷器和保间隙等,为了消除过电压危险而设的接地,称为过电压保护接地。

4、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等,为了防止静电危险影响而设的接地,称为防静电接地。

二、接地的作用:

1、防止电磁耦合干扰:如数字设备接地;射频电缆布线屏蔽层接地等;

2、防止强电和雷击通信设备:如列架及一般通信设备机壳接地,防止设备、仪表、人身伤害;

3、通信系统工作需要:如海缆中继设备的远供系统采用导线——大地制方式。

拓展资料:

接地(earthing)接地指电力系统和电气装置的中性点、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导电部分经由导体与大地相连。可以分为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和保护接地。

接地系统分为TT系统、TN(TN-C、TN-N、TN-C-S)系统、IT系统。

其中第一个字母表示电力(电源)系统对地关系。T表示中性点直接接地,I表示所有带点部分绝缘(不接地)。第二个字母表示用电装置外露的金属部分对地的关系,如T表示设备外壳接地,它与系统中的其他任何接地点无直接关系,N表示负载采用接零保护。

第三个字母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线的组合关系,如C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如TN-C,S表示工作零线与保护线是严格分开的,如TN-S。

(1)TT系统

TT方式是指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直接接地的保护系统,称为保护接地系统,也称TT系统。

(2)TN系统

TN系统时指电源系统有一点(建筑行业中通常是指建筑物供电的变压器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负载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如金属外壳)通过保护线连接到此点的低压配电系统,称为另保护系统。

TN方式供电系统中,根据其保护线PE是否与工作零线N分开又划分为TN-C、TN-S、TN-C-S系统。

(3)TN-C系统

保护线PE和工作零线N合为一根PEN线,所有负载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均与PEN线相连的一种形式(只使用于三相负载基本平衡情况)。

(4)TN-S系统

TN-S是一种把工作零线N和专用保护线PE严格分开的供电系统。TN-S安全可靠,使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低压供电系统。

(5)TN-C-S系统

前端为TN-C系统,后端为TN-S系统。TN-C-S系统在带独立变压器的生活小区中较普遍采用。

(6)IT系统

IT系统电源侧没有工作接地,或经过高阻抗接地,负载侧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IT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连续供电的场所,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0
接地是为防止触电或保护设备的安全而把电力电讯等设备的金属底盘或外壳接上地线,利用大地作电流回路接地线的安全措施。在电力系统中,往往表现为将设备和用电装置的中性点、外壳或支架与接地装置用导体作良好的电气。接地的功用除了将一些无用的电流或噪声干扰导入大地外,最大功用为保护使用者不被电击,以UPS而言,有些 UPS 会将零线与地线间的电压标示出来,确保产品不会造成对人体的电击伤害。
推荐 GDWR-5A。
第3个回答  2010-06-13
你说的是电器吗?主要是两方面作用:把电器上的静电通过接地的线传到大地上,电器上不至于有大量静电给使用者带来伤害。有时候也能看见货车下面托着铁链,实际上也是接地防静电的。另外有些电器存在少量的漏电现象,有地线就不会存在大量电荷堆积了。
第4个回答  2020-05-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