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油扎盐矿()

如题所述

油扎盐矿位于贡觉县东南,有简易公路通往矿区,交通较方便。

盐矿产于老第三系贡觉组杂色泥砾岩中。矿体长3公里,宽0.5—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是一个大的透镜体。石盐矿石分为含泥砾石盐矿石、泥砾质盐矿石、泥砾盐矿石和脉状盐矿石四种类型,矿石主要由石盐、石膏、白云石、方解石和泥砾组成。矿体平均厚度265.91米,氯化钠含量一般为20%—50%,最高可达95.12%,为一中型矿床。

矿区有一盐泉从地下流出,流量约0.48升/秒,含盐度37.67毫克/升。相传西藏和平解放前,盐泉周围有藏兵把守,当地群众吃盐十分困难,要向藏兵缴纳一定数量的青稞方能背取盐泉之水熬晒取盐。

1951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李璞等在藏东地区进行路线地质及矿产调查时,对油扎、察那托两个盐泉以及这一地区的地层和含盐性做了粗略的地质工作,将这套含盐红色地层称为“贡觉红层”,为盐矿普查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四川省地质局科研所钾盐研究室于1971年再次调查了这两个盐泉点,把“贡觉红层”的时代初步定为白垩纪,并第一次提出“角砾岩化次生岩”是含盐层位。其后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测队进行昌都幅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根据油扎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组合特征,首次将“贡觉红层”确定为第三系贡觉群。

1973—1975年,西藏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何书元等对贡觉群主要地段进行了1∶20万路线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调查,划分了三个含盐远景区段,并在贡觉群中采到了老第三系化石。编写有《西藏昌都地区第三系贡觉红层盐矿普查报告》。

80年代初,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了要求有关部门解决昌都地区农牧民食用盐困难的提案。第一地质大队重新分析和研究了这一地区的有关资料,提出在油扎—察那托一带可望找到工业食用盐矿床,并建议首先进行重力和电法测量工作。1982年西藏地质局物探大队由李志达、雷自孝组成的盐矿普查分队在第一地质大队陈开国等的配合下开展了物探工作,圈定出两个低负重力异常区,其中1号异常面积6平方公里,估算盐矿储量2.5亿吨,提出了验证孔位,建议工程验证。

1984—1985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组成陈开国为技术负责人,有陈庆云、马永海等技术人员参加的盐矿分队对油扎盐矿开展了普查—详查工作。首先在物探异常范围内施工了3个钻孔,均探到了厚达百米以上的盐石层,证实了物探的推断。1985年转入详查,测制了1∶1万地形图及地质简测图,投入钻探工作量3555米,探明氯化钠总储量3.39亿吨,其中可利用储量3.02亿吨。

利用物探方法勘查盐矿在西藏是第一次,实践证明,用重力物探方法探寻埋藏在深部的盐矿床具有很好的找矿效果,油扎盐矿的勘查就是典型的一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