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剩余语素要求通俗易懂

如题所述

对于剩余语素的确定历来存在着诸多争议。有人认为,既然其中一个单位(如“蝴蝶”的“蝶”和“苹果”的“果”)可以和其他单位进行同类替换,它们就是一个语素,而剩下的单位(如“蝴-”和“苹-”)只能有一个组合形式(如“蝴蝶”“苹果”),相应的也应被看成是一个语素,称它们为“剩余语素”或“唯一语素”。而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1]及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2]两本教材分别以“苹果”“蝴蝶”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尽管“果”与“蝶”能和已知语素组成“糖果”“粉蝶”等多个语词,尽管在“糖果”“粉蝶”中“果”“蝶”为独立语素,但“苹-”“蝴-”不能换填进其他语素,故二词都是单一语素结构。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争论不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诸如“蝴蝶”“苹果”之类的词,学生自然对这类词的成分划分也迷惑不清。那么到底“蝴蝶”“蜘蛛”“苹果”“芹菜”等中的“蝴”“蜘”“苹”“芹”是不是剩余语素呢?剩余语素的判定标准或者方法又是什么呢?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 关于目前语素判定方法的探讨
  
  (一)替代法
  目前,语言学界公认的确定语素的方法主要是替代法。所谓语素替代法,是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如果某一片段的各成分,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能够与替换进来的已知语素结成新的词语,则可判定原片段各部都是语素。例如“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替代,形成“花烛”“火烛”“蜡纸”“蜡染”等。因此,“蜡烛”中的“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一般情况下,无论是自由语素还是粘着语素,无论是定位语素还是不定位语素,只要是语素,就应该可以替换。但在遇到诸如“蝴蝶”“蜘蛛”“苹果”“芹菜”等词的时候,替代法似乎不是那么好用了。这些词只能进行单向替换,如果根据替代法,那么它们只能整体是一个语素。但我们知道“蛛”“果”“菜”等却是可以在其他组合中进行替换的,因而“蛛”“果”“菜”也是一个语素。这就成了一个语素中间再包含一个语素,那不是和语素是最小的单位的定义矛盾了吗?因此在判定这些只能进行单向替换的词时,我们需要引入另外一种判定方法――剩余法。
  (二)剩余法
  在汉语中,判定剩余语素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剩余法”。所谓“剩余法”,即将一个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片段中可替换的语素提取,剩下的部分虽然不能替换,但只要它有音有意,具有表义作用,就应该认定也是语素,即不可替换语素,或者叫剩余语素[3]。汉语中“剩余语素”的概念最早来自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不过布龙菲尔德称这种成分为“独一无二成分”(unique constituent)。在该书中有这样一段阐述,“cran-这一成分只出现在cranbarry的组合中。不过,由于它有一个固定的语音形式。而且它的意义也是固定的,cranberry既然是某种特定的berry,跟所有的浆果不同,我们也就认为cran-是一个语言形式了。经验指示我们可以把这种例子概括为独一无二成分(unique constituent)只出现在某一组合中,也是一种语言形式”,“我们也总不会在cranberry这个组合以外听到这个成分。我们不能从人们说的话里找出任何含有cran-这个成分的别的形式。”[4]从布龙菲尔德的这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cran-虽是语素,但单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与berry结合后,整个组合才有了特定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cran-这一语言形式本身并无具体实在的意义,只是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类似于音位。根据布龙菲尔德的阐述,柳海燕将“独一无二成分”应该具备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