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丨李嘉诚办公室里暗藏的玄机,不过是这幅对联

如题所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成功并非来自偶然,而是有着其必然性。“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李嘉诚的人生信条,说明一切。
——国馆君按
李嘉诚的办公室位于长江集团中心大楼的顶层,可以俯瞰香港整个维多利亚港。
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办公室之一,必须有特定的保安陪同刷密码卡,电梯才能抵达。
李嘉诚就是在这里,指挥着遍布全球52个国家的近万亿财富。
李嘉诚的办公室整洁、简单,墙上最惹眼的是一幅书法,乃左宗棠题于无锡梅园的诗句: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李嘉诚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所谓发上等愿,择高处立,是指做人要志向远大。人无志则不立,正如李嘉诚在2010年的演讲中所说:
“我们都知道空抱宏愿并无太大意义,漫无计划地急于求成徒然令自己身心疲累。人生必须立志,必须以热切的努力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古往今来,但凡做出大事业之人,往往胸怀远大志向。
刚从荀子那里修完课程的李斯,告诉老师“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自己不愿长期做个屌丝,整天怨天尤人空装逼。于是毅然前往秦国,谋求大发展。最终协助秦王逐灭六国,一统天下,位居丞相。
建国总理 年少时,某次课堂上老师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唯有总理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曾国藩讲:“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李嘉诚年少时,父亲病逝,不足15岁的他身患肺病,几乎有生死之忧。
据李嘉诚回忆:“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我告诉自己不能死,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那些年,我除了干活,就是在别人用来生火的废书堆中找书看。”
至今,李嘉诚都坚持每晚睡觉前,一定要看书,学习新知识。
可以说,若无当年坚卓志,哪来今日李超人。

对于“结中等缘,寻平处住”,李嘉诚的理解是:“不一定与同一个阶级、社会地位的人来往,这不容易。”
一个人发达时,往往容易忘了当年同甘共苦的朋友,更不愿意和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来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往往如此。
正所谓得势叠肩而来,失势掉臂而去。
当初喊出“苟富贵,无相忘”的陈胜,起义成功后,担心发迹前的生活被谈论,索性把前来投靠他的曾一起耕田的朋友杀掉,由此导致离心离德,最终死于自己的车夫之手。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李嘉诚却偏能摆脱世俗成见的束缚。他的待人之道,冯仑有很深刻的印象。
冯仑在《看李嘉诚如何请人吃饭》一文中是这样回忆李嘉诚的:
我运气不错,抽到了跟大哥(指李嘉诚)一桌,我当时想,和大哥挺近的,这样吃饭可以多聊一会儿,所以开始没着急说话,没想到吃十几分钟的时候大哥站起来说抱歉要到那边坐一下。
这时我们才发现,四张桌子,每个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每个桌子都坐。
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他四个桌子轮流坐,而且几乎都是15分钟,到这时,大家都被大哥周到和细致的安排感动了。
结束之后他没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墙角站着一服务员,大哥专门跑到那和他握手。
结中等的缘、寻平处住,才能结实不同阶层的人,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凡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倾向,所以“享下等福,向宽处行”,是说要能勤俭。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教育儿子司马康时,就谆谆告诫:“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富贵之后,要想维持勤俭的生活习惯,十分难。
“勤俭”两字,也是曾国藩家训强调的重点,他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登天然。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
在常人眼里,以李嘉诚的上百亿的身价,纵然花钱如流水,也该理所当然。不过李却坚守勤俭的习惯。
身为首富的李嘉诚,过的是清教徒般的生活,李嘉诚的袜子都是不能见人的,因为他自己缝补了好多次。
李嘉诚所戴的黑框眼镜,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他乐于向别人展示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享下等福,向宽处行,唯有如此,则能以勤补拙,以俭养德。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李超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