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没有中国发达

领土面积跟人口 跟中国都差不多. 为什么没有中国发达呢..主要因素是什么

  印度发展的没中国好的根本原因:
  印度存在大量的国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松散的现政府体系无法直接解决,民间的内化机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要么压根没在中国出现,要么就比较缓和。所以自然印度发展不过中国也是很正常的。
  印度的发展大致存在以下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先说政治层面:
  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印度延续2000多年的种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印度的阶级分化异常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制约印度的发展问题明显有种姓问题,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属的种姓,甚至信仰什么宗教。反之,还可以通过他的相貌、衣着以及经济状况来反推其种姓。
  虽然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其中一个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不能在种姓上有任何的区分、有任何的区别对待,但是现实的情况其实并不容乐观,而这类社会文化,对于印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开明的象牙塔环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会圈子方面都有明显的"种姓隔离"在里面总的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首先要保证比较可以接受的社会阶层流动性,而种姓问题的制约,让这类问题的解决基础被剥离了出去。
  这个是印度独有现象,在我国不存在。
  二,教育的规划政策有明显问题。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的钱差不多(大概是延续尼赫鲁当年定下的基调),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这种搞法,现在看来是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在里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严格的印度教育选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实人数较少,精度要求较高,呈现精英化的特点。而这类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经费把控上,是很明显需要特别对待的,不适合和基础教育一刀切。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基础教育上。
  基层教育的人数更多的,范围也更广泛,并且也承担着消灭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础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学,还有一种是私学,也就是常见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学承担更广泛的基础教育,虽然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在2001年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还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称为全体教育激励计划,很大的提高了入学率。
  但是"入学率"虽然提高,但是毕业率变得更差。
  同时在这种经费也一刀切情况下,老师的雇员数不够用,给老师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质的老师
  私学虽然可以办到这一点,但是高昂的教育费用必然只能提供给高阶层人士,而且数目不多,涵盖不广,也承担不起"改善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
  以上原因综合到一起的表现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朝肯定状况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问题是还没有完成普及。而我们教育问题是教育方式改进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
  三,宗教问题。印度是个全民宗教国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来世,人在现世是 来赎罪的,等待来世。这种"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众理论上应该带来比较好的社会风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民间团体因为习惯不同,会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冲突,而这类冲突往往无法直接解决,会产生明显的内耗。仅2008年一年,印度就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656起,其中4起发展成骚乱,死亡123人,2272人受伤。
  四,民族问题。印度有200多个民族,居世界第一,.这本来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连民族之间的语言互通状况都不怎么样。而印度政府并没有承担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角色".无论是克什米尔冲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规模民族仇杀;到12年的阿萨姆冲突。这类民族问题时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后也不会缺少。
  民族冲突带来的首先是"恶性循环",本来处于民族意识比较平和的民族团体,会因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成风,而开始着手进入这种冲突游戏里面。而小民族,小地区,会因为这种剧烈冲突,变得"没有安全感",开始着手内部强调民族意识,来增强排外性,继续加剧全国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这种问题,在本来对联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环境下,会直接导致地域的政治冲突,这也造成国内内耗。
  五,印度特色的联邦制相对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仅决策权力不够,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冲突不断。尼赫鲁-甘地的个人政治理念特征让印度无法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后来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几十年的家族统治实际上还是形成了所谓的尼赫鲁-甘地王朝。也就是现在的印度类似于"一个中央王朝,带领麾下无数邦国"的状态。这样的印度式联邦制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
  1,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其实并不好管理,国大党虽然权势颇盛,但是没有足够的统筹力来承担整体化一的执政标准。
  2,分裂势力众多,而且分裂势力旺盛。这种政治生态,在本来各邦独立性都不错的情况下,和民族问题捆绑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区利益和国家利益达不成妥协,结局几乎都是极端分裂势力开始取得话语权。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问题。下面说说经济方面的问题。
  一,失业与贫困
  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楚。虽然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
  这两个问题虽然已经有所改善,尤其是失业率方面,印度现政府颇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业市场的极端化,却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而贫困方面,印度的贫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缓慢。
  附上一些数据和解读: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业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印度的失业率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发展不平和的问题。
  说明印度总体失业率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就业市场的恶化和两级差距并没有解决(见下图贫困人口)。
  可见印度的贫困人口恶化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改善,而表中也给了标准,赤贫人口(1.25美刀一天)达到四成,贫困人口(2美刀一天)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居然这两个数据在"发展中国家"中都是垫底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很不正常的数字了,也就是说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没有消灭占有全国过半人数的贫困人口基数,而这恰是印度从建国以来最大,最根本的一个局限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大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上的困难,但是就业市场呈现出总量走上行的趋势,但是几乎是印度服务业开始走高,产业附加值开始增强带来的收入红利,但其他产业就没有这种程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印度现在呈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状况:
  印度民众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变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经工作居然脱不了贫。
  这是个很值得吐槽的现象。
  而在贫困问题上,我朝的状况明显好很多。我朝目前的问题在于地区发展的差异,而欠发达地区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拥有一部分不小的贫困人口数字也不奇怪。而整个mpi综合评价里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围内,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数字。但是,就近几年的趋势而言,从90年代开始的西部大开放,以及新千年后的数次城镇化进展,我朝的地区差距是在慢慢缩小。所以就解决贫困问题上,我朝虽然拖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在成效上,在发展中国家绝对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状况好很多。
  二,制造业发展滞后,准确的说是产业结构不全使得"服务业"变成孤岛。
  印度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制造业还不强。服务业的增长也非常明显,农业也有起色。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所以有很多传统体制还没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对产业和投资的"过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结构特点注定了他没办法真正靠政府主导经济,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制约,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较快,是因为其作为新兴部门,政府对其控制较少,在制造业方面步伐比较慢,市场开放程度小,没有利用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而我朝相对来说,产业还是比较平均,总体上不存在印度这样的问题。就规模而言,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农业总产值早就超过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中端制造业,已经从"单纯吃人口红利"变到"开始吃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人口红利",至少说,算是个良性的状态,高端工业成果来说,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远程特高压输电项目",以及出口德国的"五轴机床"这状况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基础设施有点落后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发生的全国性大规模停电事件。在36小时里,印度的全国性电网崩溃了两次,直接影响了一半国民的生产、生活用电,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迄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也就是说,现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什么是否完善的问题,是严重缺失以至于影响整个国家的正常生活和产业运转了。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印度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据印度央行最近的测算,印度近年来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6%,公共投资明显不足。
  当然印度政府也比较承认这点,而且非常愿意拿我朝作为激励目标,新的"印度十二五规划"里面,号称要投入一万亿美刀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具体成效如何,还是等17年末我们来验收成果吧,就现状来看,印度的基础建设非常不过关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城镇化也好,新区建设也好,旧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础建设放在首位的,相对于印度而言,我们的基础设施整体是非常完善的,当然在细节上还有待改良。
  四,投资结构问题以及宏观经济问题。
  世界资金流向在美欧各种经济衰退之中开始满满转向新兴市场,而在印度却长期出现了资金流出和货币贬值的情况,整体宏观经济偏软通胀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剧增、长期保持高利率等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胀年增率飙升至18.4%,创2010年中期以来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长一路走低,到现在都没有明显反弹迹象。
  但是这些情况是为什么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经济是以扩大投资为引擎实现高速增长的,但支撑其投资活动的资金基础是脆弱的,印度并非依靠稳定的国内资金,而是依赖非常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和左右的海外资金。外资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的商业贷款,而 资本流动的变化使得过去利用利率较低的海外资金的印度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陷入了困境,且企业筹措资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税后利润明显下降。
  而扩大投资模式给制造业为主的行业,本身是国大党一个很聪明的政策,但是国内受到企业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后的基础设施连保证有效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很难说,这点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结构"上也存在问题,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没有拿出太好的解决办法。
  而我朝其实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情况好很多,我朝以政府产业政策,国有资本主导的国内投资模式,实际上对海外资金的依赖量不高,投资量很稳。而且无论政府项目,还是制造业,我朝的投资回报都还是不错的。
  我朝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样给目前的投资模式做一个更优规划和更专业的计划",从而去进一步提高投资有效性。而就资金模式方面,其实也可以"适当"对海外资金放宽,当然"主导地位"不能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印度发展的没中国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国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松散的现政府体系无法直接解决,民间的内化机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要么压根没在中国出现,要么就比较缓和。。——自然印度发展不过中国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纪末的基础也并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继承了一些殖民地时代的东西,但计划经济时代的成果相党一般,改革开放比我朝还晚了十年。。


下面来具体说说印度有什么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国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发展大致存在以下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先说政治层面:

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印度延续2000多年的种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印度的阶级分化异常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制约印度的发展问题明显有种姓问题,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属的种姓,甚至信仰什么宗教。反之,还可以通过他的相貌、衣着以及经济状况来反推其种姓。

虽然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其中一个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不能在种姓上有任何的区分、有任何的区别对待,但是现实的情况其实并不容乐观,而这类社会文化,对于印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开明的象牙塔环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会圈子方面都有明显的“种姓隔离"在里面。。总的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首先要保证比较可以接受的社会阶层流动性,而种姓问题的制约,让这类问题的解决基础被剥离了出去。


这个是印度独有现象,在我国不存在。


二,教育的规划政策有明显问题。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的钱差不多(大概是延续尼赫鲁当年定下的基调),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这种搞法,现在看来是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在里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严格的印度教育选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实人数较少,精度要求较高,呈现精英化的特点。而这类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经费把控上,是很明显需要特别对待的,不适合和基础教育一刀切。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基础教育上。


基层教育的人数更多的,范围也更广泛,并且也承担着消灭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础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学,还有一种是私学,也就是常见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学承担更广泛的基础教育,虽然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在2001年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还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称为全体教育激励计划,很大的提高了入学率。

但是”入学率”虽然提高,但是毕业率变得更差。

同时在这种经费也一刀切情况下,老师的雇员数不够用,给老师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质的老师

私学虽然可以办到这一点,但是高昂的教育费用必然只能提供给高阶层人士,而且数目不多,涵盖不广,也承担不起”改善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


以上原因综合到一起的表现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朝肯定状况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问题是还没有完成普及。而我们教育问题是教育方式改进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




三,宗教问题。印度是个全民宗教国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来世,人在现世是 来赎罪的,等待来世。这种”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众理论上应该带来比较好的社会风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民间团体因为习惯不同,会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冲突,而这类冲突往往无法直接解决,会产生明显的内耗。仅2008年一年,印度就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656起,其中4起发展成骚乱,死亡123人,2272人受伤。




四,民族问题。印度有200多个民族,居世界第一,。这本来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连民族之间的语言互通状况都不怎么样。而印度政府并没有承担起一个比较好的”引导角色“。无论是克什米尔冲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规模民族仇杀;到12年的阿萨姆冲突。这类民族问题时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后也不会缺少。


民族冲突带来的首先是“恶性循环”,本来处于民族意识比较平和的民族团体,会因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成风,而开始着手进入这种冲突游戏里面。而小民族,小地区,会因为这种剧烈冲突,变得”没有安全感“,开始着手内部强调民族意识,来增强排外性,继续加剧全国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这种问题,在本来对联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环境下,会直接导致地域的政治冲突,这也造成国内内耗。


五,印度特色的联邦制相对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仅决策权力不够,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冲突不断。尼赫鲁-甘地的个人政治理念特征让印度无法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后来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几十年的家族统治实际上还是形成了所谓的尼赫鲁-甘地王朝。也就是现在的印度类似于”一个中央王朝,带领麾下无数邦国“的状态。这样的印度式联邦制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

1,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其实并不好管理,国大党虽然权势颇盛,但是没有足够的统筹力来承担整体化一的执政标准。

2,分裂势力众多,而且分裂势力旺盛。这种政治生态,在本来各邦独立性都不错的情况下,和民族问题捆绑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区利益和国家利益达不成妥协,结局几乎都是极端分裂势力开始取得话语权。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问题。下面说说经济方面的问题。


一,失业与贫困


  失业和贫困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楚。虽然历届政府都把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作为执政的重要目标。


这两个问题虽然已经有所改善,尤其是失业率方面,印度现政府颇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业市场的极端化,却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而贫困方面,印度的贫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缓慢。


附上一些数据和解读: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业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印度的失业率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发展不平和的问题。

说明印度总体失业率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就业市场的恶化和两级差距并没有解决(见下图贫困人口)。



可见印度的贫困人口恶化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改善,而表中也给了标准,赤贫人口(1.25美刀一天)达到四成,贫困人口(2美刀一天)达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居然这两个数据在“发展中国家”中都是垫底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很不正常的数字了,也就是说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没有消灭占有全国过半人数的贫困人口基数,而这恰是印度从建国以来最大,最根本的一个局限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大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上的困难,但是就业市场呈现出总量走上行的趋势,但是几乎是印度服务业开始走高,产业附加值开始增强带来的收入红利,但其他产业就没有这种程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印度现在呈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状况:

印度民众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变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经工作居然脱不了贫。


这是个很值得吐槽的现象。


而在贫困问题上,我朝的状况明显好很多。我朝目前的问题在于地区发展的差异,而欠发达地区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拥有一部分不小的贫困人口数字也不奇怪。而整个mpi综合评价里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围内,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数字。但是,就近几年的趋势而言,从90年代开始的西部大开放,以及新千年后的数次城镇化进展,我朝的地区差距是在慢慢缩小。所以就解决贫困问题上,我朝虽然拖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在成效上,在发展中国家绝对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状况好很多。



二,制造业发展滞后,准确的说是产业结构不全使得”服务业“变成孤岛。


  印度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也主要是靠软件IT产业,制造业还不强。服务业的增长也非常明显,农业也有起色。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由于它们是传统部门,所以有很多传统体制还没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对产业和投资的“过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结构特点注定了他没办法真正靠政府主导经济,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各种制约,不利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较快,是因为其作为新兴部门,政府对其控制较少,在制造业方面步伐比较慢,市场开放程度小,没有利用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而我朝相对来说,产业还是比较平均,总体上不存在印度这样的问题。就规模而言,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农业总产值早就超过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中端制造业,已经从“单纯吃人口红利”变到“开始吃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人口红利”,至少说,算是个良性的状态,高端工业成果来说,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远程特高压输电项目”,以及出口德国的“五轴机床”。。这状况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基础设施有点落后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发生的全国性大规模停电事件。在36小时里,印度的全国性电网崩溃了两次,直接影响了一半国民的生产、生活用电,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迄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也就是说,现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什么是否完善的问题,是严重缺失以至于影响整个国家的正常生活和产业运转了。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印度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据印度央行最近的测算,印度近年来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6%,公共投资明显不足。

当然印度政府也比较承认这点,而且非常愿意拿我朝作为激励目标,新的“印度十二五规划”里面,号称要投入一万亿美刀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具体成效如何,还是等17年末我们来验收成果吧,就现状来看,印度的基础建设非常不过关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础设施先行”的政策,城镇化也好,新区建设也好,旧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础建设放在首位的,相对于印度而言,我们的基础设施整体是非常完善的,当然在细节上还有待改良。

四,投资结构问题以及宏观经济问题。
世界资金流向在美欧各种经济衰退之中开始满满转向新兴市场,而在印度却长期出现了资金流出和货币贬值的情况,整体宏观经济偏软通胀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剧增、长期保持高利率等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胀年增率飙升至18.4%,创2010年中期以来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长一路走低,到现在都没有明显反弹迹象。
但是这些情况是为什么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经济是以扩大投资为引擎实现高速增长的,但支撑其投资活动的资金基础是脆弱的,印度并非依靠稳定的国内资金,而是依赖非常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和左右的海外资金。外资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的商业贷款,而 资本流动的变化使得过去利用利率较低的海外资金的印度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陷入了困境,且企业筹措资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税后利润明显下降。

而扩大投资模式给制造业为主的行业,本身是国大党一个很聪明的政策,但是国内受到企业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后的基础设施连保证有效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很难说,这点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结构”上也存在问题,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没有拿出太好的解决办法。

而我朝其实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情况好很多,我朝以政府产业政策,国有资本主导的国内投资模式,实际上对海外资金的依赖量不高,投资量很稳。而且无论政府项目,还是制造业,我朝的投资回报都还是不错的。

我朝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怎样给目前的投资模式做一个更优规划和更专业的计划”,从而去进一步提高投资有效性。而就资金模式方面,其实也可以“适当”对海外资金放宽,当然“主导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这些把,有时间我再继续补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24
一般来说,国家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资源情况,人口情况,文化与科技情况,社会背景及政府,其中,起引导也指导作用的是政府!它起到一个整合各方资源的作用!从各方面的情况来说,印度与中国各方面情况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中国发展比印度快?发展得比它好呢?主要就是因为两个国家的政府不一样,走的道路不一样,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我们中国政府有多好多好,但事实摆在眼前,事实证明中国的道路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那个政府都不是完美的,虽然政府在很多方便做得还不够好,但他们也知道,也了解,所以在一步一步地改革,一步一步地变!所以,我相信,我们国家以后还会做得更好!创造更大的辉煌!
第3个回答  2017-06-26
从经济上看,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中国都比印度强!印度再怎么搞也是不可能超过中国的!:总量!人均我想也不太能! 从政治上看,毫无疑问,中国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从文化上看,还是中国强!自己想想吧! 印度只有几个方面超过中国,其它都比不上中国。超过中国的有:软件业!军事中的海军!其它的我找不出啊!可想像印度是怎么样的啦!
第4个回答  2019-03-04
中国1979正式改革开放,印度是1994年才经济改革,但是印度现在的经济水平仅仅是十年前的中国。印度落后中国不是很正常吗?韩国经济改革早我们十年,现在中国不落后韩国吗?
相似回答